Monday 13 December 2010

鏡花緣之一

敏儀邀午宴於鏞記,飯後,是她的午後航程,飄洋過海去也。猶記上回她為林樂培做生日,席未散這主人已要去趕午夜的班機,她的人生變得更是匆匆,多少年如是。

席間淚王子楊凡託人送上禮物,幾乎人人一份,回去後迫不及待打開,「淚王子」及「鳳冠情事」均未及看,那一本「鏡花緣」已深深吸引我,相逢恨晚呀,怎麼在出版後兩個月才拜讀到,其中人與物,物與人聚散有時種種緣來緣去的滄桑感在他筆下寫來十分動人。

的確,誠如前言中張超群所言:「收藏不在於擁有,亦非區區限於收藏品的藝術價值……」豐富的生命歷程就在這些收藏品中展開,其中的人與事經他娓娓道來,既溫馨又傷感。與楊凡這位俗世翩翩佳公子認識少說也有四十年了,當年人人都知道他的強項是攝影,拍電影與收藏是後來的事,讀了「鏡花緣」才知他人生改變的端詳。曾見過一幅照片他在白宮草坪上跳舞娛賓,「鏡花緣」上也刊登了一幅他古裝京劇的造型,比許多靚女古典美女還美。

當年的他,有一頭豐盛的頭髮,身長玉立溫文爾雅又多才多藝,尤其說起話來那不徐不疾的韻致,叫身為女性的我也暗呼一聲慚愧。楊凡是幸運的,此生中一個個特殊的機緣,也許是手上的開麥拉使他有緣在許多大師級的殿堂之內遊走吧,更幸運的是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與他交往時正處於風華正茂之年,彼時他就已開始收藏生涯了,一切都非強求,也強求不來,只能說他有其他收藏家金錢也買不到的奇逢─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藏品的瀟灑態度,曾送過不少收藏給巴黎吉美博物館;說是送得遲不如早些送,只因張大千說過所有的美術品都是商品,直到了送進了博物館才能成為藝術品。也因為他的慷慨讓不少與他結緣的中國畫家優秀作品得以在博物館展出,讓世人讚歎。


《蘋果副刊》

蔣芸

13/dec/2010

Saturday 11 December 2010

Friday 3 December 2010

節 日

信箱裏開始出現聖誕廣告了。


算算,也不過一個月,就到聖誕節了。

張敏儀大姐是聖誕節生日的,這天吃飯的時候順便跟她先道個生日快樂,因為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她不在香港。但她說太早了,不算數,要我在聖誕節那天打電話給她。也是的,現在長途電話太便宜,拿起來就打,不管天南地北,實在是應該打電話祝她生日快樂的。

聖誕節對你來說,除了放幾天假,還有甚麼意義呢?我就想不出了。

往年聖誕節我都會搞旅行團,一大班人出去度假,但今年一直在拍節目,好不容易聖誕節可以休息,就不作他想,好好休息一下,元旦再跟周寧和女兒找個地方玩幾天,度個假,便也到二○一一年了。

以前做報紙的時候,最不喜歡過節,行家聽了,一定有同感。做傳媒,愈是大時大節愈頭痛,人人都放假了,想找人做點內容都不容易。人人都放假了,自己卻一天假也放不了,回報館做得比平時還辛苦,心理總有些不平衡。

所以到現在,自由職業都做了十年了,依然對假期很淡然。如今的大時大節,也就是商家最高興,三月份開始賣粽子,六月份開始賣月餅,聖誕更不用提了,好像不讓你買點東西不像話。再接下去,又賣年糕。於是一年也如此過去了!真快,如果你日子好過的話。

李純恩

《頭條日報》專欄

3/dec/2010

Saturday 27 November 2010

定 格

查先生做高齡學生,得了博士之後一直想請他吃頓飯,賀一賀。這天從上海回來,約在「留園雅叙」吃上海菜,同桌還有張敏儀、倪匡兄嫂,正好倪穗從美國回來,飯桌上又添了個熱鬧人。

吃飯前一天想起家裏有一張相片,是十八年前去日本旅行時照的。相片中四個男人,查先生、倪匡、蔡瀾和我,排排坐,個個笑得開懷。於是就將相片掃描了輸進 iPad,吃飯的時候帶給大家看。倪穗一看便大叫起來:爸爸,原來你那時這麼瘦的!時光荏苒,十八年前的照片上,我們四個人都是一頭烏髮,如今,可能我的頭髮最白。倪大哥說,他頭髮白過,但後來黑頭髮又長出來了,如今仍是一頭烏髮,只是體形膨脹了一倍。

朋友經常見,會看到各自容顏的漸變過程,但如果好久不見,腦子裏的形象便定在當年了。查先生說前些日子碰到一位百歲老人,老人家見了他很高興,拍着肩膀問:良鏞,今年三十幾了?查先生忙說我八十多了,但老人硬是不信,在她心目中,查良鏞不過三十多歲嘛!頓時就覺得那張照片珍貴了,一定要好好保存。說不定幾十年後,也有個老人家來拍我肩膀:純恩,今年三十幾了?


《蘋果日報》副刊

李純恩

27/nov/2010

Tuesday 23 November 2010

牡丹亭驚艷

張敏儀從蘇州從上海從東京……追隨坂東玉三郎的崑劇及歌舞伎演出,回來讚不絕口,興奮之情比吃到她最投入的超班牛扒不遑多讓。啊!六十開外的男性,演個十六歲懷春杜麗娘姿容儀態無不感動……鄧達智你一定要看,你肯定會愛上坂東玉三郎!我一定會愛上?張大姐說了算;未曾親眼見歌舞伎女形大師演出,也非舞台粉絲,因為敏儀的話先信三分。

積累多年閱讀日本時裝雜誌經驗,坂東先生愛美,如非有關衣裝專訪便是出任模特兒演繹時裝特輯,溫文爾雅形象老早印象深刻。來了,終於來了,《牡丹亭》先後經歷京都、北京、蘇州、上海、世博、東京六大公演;尤其東京二十二場之後移師香港,跟張敏儀共戰突爾東突爾北追隨偶像演出的圖圖興奮跟我說:坂東大師積累以上多場演出,在香港的舞台上更顯圓熟。感謝敏儀,贈票教我得一回淋漓盡致舞台沐浴;名不虛傳,劇終眾人站立激掌歡呼,本來麻痹雙手拍至抽筋;台下兩個多小時舒服觀賞,台上演出那人精靈累積六十載,我們回應不過拍掌並歡呼聲,感謝!

不要說崑劇京劇,就是同聲同氣的粵劇,在下不過一知半解,另加身體痛疾精神不佳,入場前免不了擔心如何「捱」下去?人同此心,再累的人面對精采也曉生龍活虎生猛過來;如若相反再精神的人也會睡個人仰馬翻。我的擔憂純因害怕辜負贈票人。戲至〈離魂〉,本來打起十二把的精神終於放鬆隨坂東杜麗娘的 Flow共喜共愁。(許是坂本龍一山本耀司,落筆老誤將坂東作坂本。)購票三場的敏儀第二場當晚身繫約會也趕在〈離魂〉上台前匆匆入場,回不了自己位子也要站在人後密密細賞。杜麗娘離魂,我回魂;再沒用擔憂如何捱過這夜,只可惜時鐘過十一時,精選折子《牡丹亭》以及〈回生〉,心中狂喊演下去!演下去!不自覺已然進入粉絲團。



《蘋果日報》副刊

鄧達智

23/nov/2010

Sunday 21 November 2010

不是普通的好

早已在錄影帶中見過他,也早已知道這位傳奇的藝術大師與梅蘭芳、梅葆玖幾乎是三代淵源情誼。他的祖父與梅蘭芳曾同台演出,而他也早在二十年前已特到北京向梅葆玖學習京劇「貴妃醉酒」,我曾觀賞過的錄影帶便是貴妃醉酒的片段,至於與崑曲的結緣,可謂一相逢便知道。

當他真的在葵青劇院舞台上一現身、一開腔,已是叫我驚艷莫名,那婀娜的身形,細巧有致的台步,瀟灑的水袖與獨特的唱腔,絲絲入扣的演出,的確令人嘆為觀止,台上的老行尊也相形見拙。

你能相信台上這個思春的大家閨秀麗人竟是一個六十餘歲的男子,而且是日本人嗎?神乎其技到不可思議了,難怪張敏儀、小思等原本似乎不算崑劇迷的,因為他而變成了最忠實的粉絲,跟隨他的演出行踪,飛東飛西,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確不是普通的一個好字可以形容;可以說這一出牡丹亭如果不是坂東玉三郎,以服裝的拙劣,行頭的粗俗,各種劇中人的造型扮相都叫人搖頭嘆氣,太不經檢點了,舞台演出是群體的,怎麼叫我想起當年在台灣看歌仔戲的那種格調那種場面。

難為了那些演員;國家一級二級唱做功力非凡,但書生似壞鬼書生,杜母似大嬸,貼身的春香似一個普通小丫環,花神,道姑,尤其劇中的某些說白太低俗拉低了牡丹亭的格調。

只有一個杜麗娘,坂東玉三郎演出的,將她的哀怨,她的癡情,她的俏與柔,她的喜與悲,她的從生入死,又從死到生,這一段的奇幻情緣注入了他的體會、他的琢磨、他的心思、他的功力、 還有他唱腔中無人能及的特殊調子,杜麗娘因此而復活在舞台。



《蘋果副刊》

蔣芸

21/nov/2010

戲 緣

陸離真是太看得起我了,以為我喜歡崑劇,便到處尋幽訪勝,翻山越嶺深入不毛過戲癮─「不毛」沒有不敬的意思,純粹借用成語。以往古先生他們多次組團北上看戲,我都因為人在歐洲而沒有能夠隨行,事後團友眉飛色舞轉述入寶山的收穫,恨到牙癢癢。除了身不由己,其實我對集體旅行存有深深恐懼,敬而遠之可免則免─朋友本來就少,不希望因短暫的共同生活連寥寥可數的幾個也成了敵人。看戲當然講緣份,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粗俗的都市人沒福氣坐在庭園聽名家的水磨調,於英文書院禮堂遇到台下的周雪峰一樣笑不攏嘴,珍惜份內的快樂,盡情享用手邊的冰淇淋。

南北各大崑劇院,只參觀過上海紹興路的一家,一次看學生週末專場演出,一次跟著仙姐拜會蔡正仁院長。五六年前到蘇州看《長生殿》,適逢陳春苗在崑劇院上課,可惜和他不熟,厚不起臉皮求他領我由後門混進去看練功拍曲─《鳳冠情事》有幾段實況紀錄,可以稍為滿足門外漢的好奇。進念一再和南京崑劇院合作,排《臨川四夢湯顯祖》那陣,還派K王陳浩峰去學丑角,我嚷著要胡恩威恩准探訪,結果也有頭冇尾─胡恩威成世人做過的唯一好事,是介紹老粉絲認識趙志剛。

和我最有戲緣的一個人,居然是張大姐敏儀。第一次見面在理工學院看《玉簪記》,之後蒙她贈票到蘇州看坂東的《牡丹亭》,翌日還去松鶴樓吃醉蟹。數星期前在台北看《霸王別姬》,中場休息撞個正著,上星期三去男拔聽張繼青講座,正和小思聊天,她又神奇地出現了。


《蘋果副刊》

邁克 

21/nov/2010 

Monday 15 November 2010

第13回東京国際映画祭協賛企画

「香港映画祭」開催概要

開催日:2000年10月28日(土)~11月3日(金)

会場:渋谷東急(開催期間中1日のみBunkamuraオーチャードホール)

名義:主催 香港観光協会/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駐東京経済貿易代表部

共催(財)東京国際映像文化振興会/第13回東京国際映画祭組織委員会

協賛 各社

企画協力 (株)東急レクリエーション

日本未公開の最新作を中心に約16本を華やかなゲストを招いて上映。
上映作品予定:日本配給未定新作 5本(2回上映)/日本配給予定新作 5本(1回上映)配給未定旧作 3本(2回上映)/公開旧作 3本(1回上映)

(出演者)
香港映画祭実行委員長 張敏儀さん
香港観光協会会長 セリーナ・チャウさん
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 アンソン・チャンさん
ジングル・マ監督
スー・チー
イーキン・チェン
レスリー・チャン


(香港映画祭実行委員長 張敏儀さん)
ご来場の皆様に,香港映画祭を開催するにあたりご挨拶を申し上げます。
今回、全部で16本上映される香港映画作品を通じて、皆さまに香港の文化の豊かさ、多様性、香港の映画製作者の才能、創造性の一端をご覧頂ければ幸いです。
今日は、香港映画際に参加をするために香港からやって来ました映画監督・俳優・女優と、日本の皆様、映画ファンの皆様とこの経験を分かち合うということが出来ることにも感謝しております。

(香港観光協会会長 セリーナ・チャウさん)
皆さんこんにちわ。
以前は香港映画というとカンフーとアクション映画が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したが、最近は皆様方も良くご存知のようにエレガントで非常に洗練されたラブストーリーや非常に芸術性の高い作品が登場し、たくさんの賞を獲得しています。香港には素晴らしい、映画にすれば美しい、そして又、ロマンティックな場所がいろいろとございます。そして映画製作に適した場所がございます。香港観光協会では以前日本の皆様方に、香港映画マップをお知らせしてございます。みなさんぜひお越しください。香港で会いましょう。

(ジングル・マ監督)
今回の映画のロケ地に東京を選んだのは、東京はとても進んだ街だし、僕の映画のストーリーに絶対合っていると思ったからです。今後、香港映画がよりいっそう国際化しまして、いろいろな国で上映されることを願っています。

(女優のスー・チーさん)
(日本の映画に出演する予定や今後の出演作は?という質問に答えて)実は既に日本の映画に1本出演しています。日本の映画ですが言葉は中国語です。現在は、北京で撮影をしていて「北京にある愛」という題名です。

(イーキン・チェンさん)
皆さんこんにちわ。
僕も日本映画にはぜひ出演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以前日本のコマーシャルに出演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が、ディレクターの方が素晴らしい方だったので、彼が映画を撮ることがあればぜひ出させてほしいです。この次の映画もジングル・マ監督の作品ですが、今度はあまりヒーロー的な映画ではないですが、期待して頂きたいと思います。

(司会者)
続いてはスーパースターの出演です。
レスリー・チャンさんです。
「流星」「戀戰沖繩」はチケット売り出しと同時に、売り切れになりましたが、この二本の映画の見所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レスリー・チャンさん)
戻ってきて本当に嬉しく思っております。
皆様方のサポートのおかげです。本当に有難うございます。

(司会者)
俳優だけではなく、監督、若手の作品を育てるプロデューサーとしてご活躍、レスリー・チャンさんの映画環境での今後のプランをお聞かせ願いたいと思います。

(レスリー・チャンさん)
私はいろいろなことを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勿論プロデューサーとして、あるいは監督として、時にはスター俳優としてもやっ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それは本当に私、心からの本音です。と,申しますのは私、映画が大好きなんです。映画を作るのが大好きなんです。ですから映画が好きな監督になれると思います。

(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 アンソン・チャンさん)
今日は香港から有名な監督の作品と有名な方々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す。本当に素晴らしいことだと思います。
香港映画祭で、皆様方が香港映画の素晴らしい作品をご覧頂きますと共に、豊かな感動とエンターティメントを与えて頂きたいと思います。この映画祭で、香港が開かれた、かつ、創造性のある所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をより強めてくれますよう願っております。
皆様方,今日は心から楽しんで頂きますように。

 
「香港映画祭」を開催
香港観光協会では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駐東京経済貿易代表部と共催で、10月28日(土)~11月5日(日)、第13回東京国際映画祭協賛企画として「香港映画祭」を開催。

ここ数年、様々な海外映画が日本国内で公開され、数々のヒット作が誕生しており、その中でも香港映画の人気は、確実なファンの支持を得て、不動のものとなっております。しかし、残念ながら日本での公開がままならない優れた香港映画の作品も数多く存在しております。

そこで、こうした優れた香港の映画を日本のファンに数多くご覧頂き、更なる香港映画ファンを育てるとともに、ひいては日本における香港映画のマーケットの拡大を目的として「香港映画祭」の開催を決定。「香港映画祭」は、最も親しみやすい文化のひとつである映画を通じ、香港と日本のすばらしい文化交流の場となるものと考えております。

昨年の東京国際映画祭では、「東京ファンタ」のオープニングデイに“香港ムービー・セレクション”が企画され、「カネボウ国際女性映画週間」では“メイベル・チャン特集”が組まれるなど香港映画が注目を集めました。今年の「香港映画祭」では、さらに多くの方々に香港映画を楽しんで頂くため、7日間におよぶ大きなスケールでより多くの作品を紹介hしました。

 
香港映画祭 オフィシャルWEBSITE
http://www.excite.co.jp/event/hongkong/




另:中文版本政府新聞稿,這裡

Wednesday 6 October 2010

張敏儀還原

張敏儀還原 —— (約瀚)岑建勳
1981年5月 《號 外》


「女強人」這名詞興起的時候﹐我不在香港 (luckily!)。

我亦沒有興趣去追查或追究為什麼這個如此愚蠢的名詞竟然會流行起來,但我實在忍不住要大叫﹕enough!

已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總覺得一些「時髦女性」很碍眼﹐又說不出碍眼的地方在那裏。直至有一次在電視看到鄭裕玲蠻有信心。當正自己是 intellectual、時代新女性的代表那模樣時,我恍然大悟:now, that's why!

問題是那種勉力而為、力不從心、刻意經營、表面上大方實則小心翼翼的梅香儀態;我馬上打電話給鄧小宇,「我找到鄭裕玲 —— or one of those, for that matter —— 的毛病**根源了,是女強人這三個字害了她們!」


不用談「女強人」這名詞是怎樣大男人主義、竷居和 misleading﹐懂得看《號外》的人自然心中有數;可怕的地方是居然有人信到十,爭相模仿「女強人」應有 (?!) 的儀態舉動﹐拼命去自修、抄襲、惡補,以求搏得一句「女強人」的稱號,不知道那原來是一個騙局—— 假嘢。
尤其是在四台山 (或以前的五台山) 工作的女性更容易動不動就被人冠上「女強人」的雅號。從梁淑怡開始,孫郁標、吳慧萍、張敏儀、施南生、莫何敏儀等等一律或先或後成了娛樂版的「女強人」,冇得傾。
總之你是女人,在四台山做到監製級或以上的一律有成為「女強人」的危險。
無謂再問「究竟攪乜鬼」,香港人最愛人云亦云﹐言之無物不要緊﹐最緊要是「追上潮流」,「人有我有」。
Shit!
在這些四台山的女人之中﹐近來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剛升任台長的張敏儀﹐第一個華人擔任《香港電台》台長的職位嘛﹐於是馬上報章又來了:女強人中的女強人!

似乎張敏儀更難洗脫這被人強加於身上的惡名,三十四歲,獨身,進入四台山以來一直扶搖直上,還有得賴?
張敏儀對「女強人」這稱號的態度和施南生一樣,不喜歡但 couldn't care less;人們愛怎樣說就怎樣,你能怎樣?
我卻獨自特別討厭,有天晚上在The Palm碰到敏儀,我便特地向她強調:「我們喜歡你因為你是一個很溫柔可愛的女人,很女人的女人,知道嗎?」敏儀嚇了一大跳,笑得很害羞。
然後隔了一天我打電話給陳冠中,問他《號外》對張敏儀的感覺:陳回答:beautiful﹗
於是我打電話給張敏儀﹐說《號外》要 explore 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可愛地方,不談港台新政策新人事,只談談她自己;敏儀的答覆是意料中的:「唔好啩!唔好啦!求求你地啦!」
一個星期後我和張敏儀在The Palm吃飯,之前我告訴敏儀不和她做 interview,只是談天;即使如此我仍然感到她有點拘謹。這其實也是意料中事,敏儀或許是很能幹的傳播工作者 / 行政人員,但一涉及私人的內心感受,敏儀直情忸怩不安,很好玩。
「我是那種儘量不讓人看到內心感覺的人,我這方面很內向。反而在某些時候,譬如說在巴黎或者倫敦,或者任何一個地方,你會和一個陌不相識的人談一整天,傾訴一些你從來不曾告訴過任何人的內心秘密,而事後你可能永遠再見不到這個陌生人 ……但基本上我把自己的感覺收藏在心內。」
凝望著她,我插咀:「你這人其實很浪漫。」
「噢,是的,hopelessly romantic……」
「那麼告訴我你感到最浪漫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這,這不能說的,怎樣說啊?……」我不發一言,歷年訪問的經驗告訴,你默不作聲,雙目圓瞪,被訪問者只有繼續說下去。「……或者這樣說罷,有很多浪漫的時刻,很難說出最浪漫是那一個;有時我自己神遊一番,也相當浪漫。甚至在會議進行中也試過突然感到有點浪漫,不過那可不是狹義上的浪漫 ……。一個人靜靜地看看書啦﹐《紅樓夢》我快要識背了。不要問這個問題了,好嗎?」
「好!那麼你告訴我﹐你究竟有什麼打算?我的意思是,你還有什麼野心?做了這麼多年,今天做到台長;你有想過日後自己的生活方式嗎?還是一直這樣的下去?」
「唔,你怎麼總是問這些難答的問題 ……?!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想我會轉的,但誰知道?個人來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邊緣人;譬如說文化圈子我又涉及,電影圈又好像涉及,什麼社交活動又會到一到,但我都不屬於那裡。另外從前的朋友們不少已經相夫教子做其賢妻良母,我們間中碰碰頭,然而我卻又不是她們一份子 ……我是說﹐起碼現在還不想是她們的一份子。我只是在生活著,目前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還好,以後的轉變會是怎樣,我真的沒有 idea。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在一個有紀律性的機構做事,特別是政府機構更有紀律性;我讀書的時候最反斗,全《寶血》最反斗是我。讀大學時整天兩三個女孩隨街去,有時甚至晚上拿著酒瓶通街行,很沒有紀律。現在嗎,我覺得有責任保護一下自己的專業形象,收歛得多了。不過我亦樂意這樣做,我人很敬業,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尊重自己的工作,respect,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並沒有因為要收歛自己而有壓迫感。」

對我來說,只要是出於自然,而自己又開心﹐這就已經足夠,我沒有理由因為討厭一些“懶”女強人款的女人,便希望見到張敏儀大癲大肺。當然﹐私下問,我喜歡看到敏儀害羞的樣子多過她一本正經地談公事一百九十倍:不過﹐想落又真的很難想像張敏儀害羞地和吳錫輝討論電台大計。
我仍然有些原則,我告訴敏儀我最不高興人家叫她做「大姐」,我覺得好像 de-humanize 了她;我知道這很主觀和 personal,但我就是這樣主觀和 personal。
有個在港台電視部工作過的朋友告訴我有時張敏儀罵人的樣子很兇。我說這有什麼稀奇,你還不曾給我罵過,樣子要兇惡十倍;你要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認識一個人。之後不管那人怎樣處事對人,你只從自己認定的角度出發。至於張敏儀,我是只管認定她害羞的樣子,她兇猛嗎?我只會大笑一頓。
然後我絕不會叫她「大姐」,no way。張敏儀有兩個選擇:台長或者細路女。
**小宇按: 這兒我想是岺建勳回應我那篇《輪流轉聯想兩則》(收錄在影視評論欄內) 的副標題: What’s wrong with 鄭裕玲。

原文出自:鄧小宇的站借問
traced @ http://www.dengxiaoyu.net/News/View.asp?ID=647, on 6/oct/2010

Wednesday 22 September 2010

一票難求

坂東玉三郎十一月在香港演崑劇《牡丹亭》,據說門票賣得非常好,打電話去康文署懇請他們留一張,負責應付報界的女士婉轉解釋:「可以替你登記名字,但不擔保一定有。」好的,到時隨緣吧,反正去年三月在蘇州看過,不是特別着緊。可是,摸門釘的話張敏儀小思有怪莫怪─她們有點唔抵得我沒有跟團飛去上海世博捧場,說經過一年磨練半途出家的杜麗娘進步神速,不再是利文大劇院台上那位健步如飛的小姐,希望我收起毒舌,虛心欣賞歌舞伎梅蘭芳的越界演繹。

演出賣個滿堂紅,近年流行的說法是「一票難求」,好像是白先勇主催那台青春版起的頭。這方面我的運氣一般不壞,想看的通常都看到,譬如蕭菲紀蓮高峰那幾年,不要說一票,半票都求之不得,我也福星高照有驚無險,跳《吉賽爾》看《吉賽爾》,跳《瑪儂》看《瑪儂》。秘訣除了打醒精神第一時間預訂,還有樂於為藝術犧牲睡眠,不介意天朦光爬起床站在接近零度的氣溫排隊─由我來鼓吹勞力太荒謬,多勞也確實不等於多得,但關照粉絲的幸運之神(絲神?)似乎慫恿「食得鹹魚抵得渴」的變奏,保佑具一勞永逸毅力的信徒心想事成。

此外,望見票房掛了「全院滿座」告示,千萬勿垂頭喪氣鳴金收兵,冒着得到「你唔識字嘅咩」的奚落好聲好氣問一問,賣票的按按電腦,往往「咦」一聲之後答:「你好彩,上面啱啱放咗幾張飛……」起碼在巴黎兩大歌劇院,這是慣見的神蹟,數天前我路經嘉尼雅心血來潮,竟然就買到開季「歌劇院之友」包場的 gala靚位門票,有晒藉口做定 facial出席盛會了。


《蘋果日報》副刊

邁克

20/sep/2010

Saturday 11 September 2010

圖 片


圖片來源:《明周》2016期 《shall we talk?》

Wednesday 18 August 2010

真正的朋友

亡妻麗儀前年住院期間,不想見任何親友,除了我和兩個女兒,但有一人她願意見的,就是張敏儀。

張與她雖認識很久,其實不熟。張那天出現在瑪麗醫院她病榻前時說,我不是來探你的,只是我要來覆診順路來看看你吧了。妻子也接受了。她不想以病容見人,但其實是想有人跟她講講話的。這以後敏儀來了好多次,使她在病中似乎多了一個依託。

在麗儀的後事中敏儀也幫很多忙。我兩個女兒說,見識了她的周到和能幹,我們都感激她。而我則對她至今仍有歉疚,就是敏儀年前有過兩次意外,住院好久,我知道卻沒有去探望她。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人類社會有三大關係:金錢,權力,性。所有社會交往所有文學題材都離不開這三大關係。講白了就是互相利用。我想,能夠超離這三大關係的就是真正的朋友。

去年四月我到台北看白先勇推動的青春版崑劇《玉簪記》,在香港登機前意外見到睽違已久的林懷民。我認識林很久,但從無來往。我敬佩他把現代舞引進台灣以至華人世界的努力與成就。雲門的演出常使我感動。記得第一次在香港演出《薪傳》,我還是同敏儀去看的,她看到忍不住熱淚盈眶。其後香港電台就找林懷民拍了《傑出華人系列》。我在台北看《玉簪記》時又再次碰到林懷民和張敏儀。懷民知道我正值喪妻傷痛,他打聽到我的住處就在一個晚上跑到酒店來。 那一晚他提到找我一起去菩提迦耶,促成了我的印度之旅,並交到了懷民這個真正的朋友。這次他來香港演出,第一場《花語》,我找敏儀同去,懷民見到她很高興;第二場我找蔣芸同去,蔣與林是台灣政大先後同學,林再見故人也高興。

妻子與我既是情人、夫妻,最後是超脫人類社會三大關係的終生朋友。她走了。幸而我還有一些真正的朋友。


《蘋果日報》副刊



李怡


17/aug/2010

Wednesday 11 August 2010

一邊一搓

請客吃飯、請看戲、請喝茶你都聽過,也請過,被請過,但是,請搓奶?真是太蹊蹺古怪太突兀了。

當一行眾人,到達內蒙錫林浩特,入住酒店,晚飯後不久,團中兩大才女富婆的駱友梅、張敏儀,忽然非常闊氣的硬要請團友俞靄敏去試一試新玩意,邊說邊吃吃而笑,說好了條件是要回來報告這新玩意的感受。後來才知道酒店房間告示牌上標明了搓奶十八元,她倆的 Offer是一邊一搓各出十八元請俞去,粗心大意的我,不曾留意到這告示牌,只知樓下有按摩、洗腳等服務,卻不知有體貼細緻如斯,當然妒忌不已啦,該請的不請,該讓她去搓的不搓,身段玲瓏有致的俞又何必去錦上添花?後來她到底有沒有領受這兩位阿姐的好意,非我所能知。只見翌日騎上馬背的她,上半身彈着彈着的,確實十分有看頭。

既無人肯請,又好生羨慕,只好自掏腰包,乘着四下無人,獨自溜到樓下,對着熱情歡迎的幾位內蒙小妹妹,期期艾艾的說明要求這告示牌上的搓奶服務,搞了半天才弄清楚不僅搓奶,還有搓蜜、搓香油……搓背、搓腳,一切都不是你所想的另類服務,與人為的可以健美前胸,完全無關聯。唉!真是的,又不寫清楚,有心前往幫襯的我,一心以為鴻鵠已至,說不定人到大草原竟有此奇逢,這十八元加十八元之搓或可圓了我原以為他生未卜此生休之好身段大想頭呢,看來這樣的着數之想,非份之想,原來只是一場誤會而已。

大草原上,所見的女子,身穿蒙古裝,花色繁複,鮮艷奪目,錦織長裙,下襬是好幾片縫合起來,上身包裹倒很緊密,如此密實的服飾,卻難掩豐碩的上圍,不知是否靠那以牛羊馬之乳搓呀搓的所搓出來的。而內蒙姑娘的膚色十分健康,大草原的烈日並沒有把她們曬黑,曬枯。酒店接待處女子,樓下按摩服務的姑娘,青春健康又熱情十分養眼,許是多喝了各種畜類的奶加蜜吧,但一陣風掠過,身上的羊羶味令一個個變成了香妃,不禁叫人皺眉。

《蘋果日報》副刊

蔣芸

11/Aug/2010

Wednesday 21 July 2010

圖 片

各位,原來左三就是傳說中的加山雄三
心照,心照。

21/jul/2010

Sunday 27 June 2010

怎麼也叫夏普

上了年紀,一天三場,逐漸不舉。第二場和第三場還間隔兩個半小時,一邊罵罵中國足球,媽的,要是梅西(港譯美斯)是我們的人,國際足聯能讓我們熬到凌晨嗎?一邊四處搜尋世界盃毒品。

飯桌上,著名美女張敏儀打趣我,世界盃,還看董橋嗎?我一聲歎息,說,這次不能怪董橋了。八年前的世界盃看得我眼淚亂飛,當時遷怒枕邊書《從前》,寫過《世界盃,別看董橋》。文章雖然沒道理,不過我還是迷了信,本屆世界盃一開場,我就把《今朝風日好》《絕色》《青玉案》,還有最近的《記得》全部藏到書房裏,天靈靈地靈靈,過往魂靈莫出行。

可世界盃還是讓人靈魂出竅了。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一個個被中國隊靈魂附體,七零八落倒在墨西哥阿爾及利亞巴拉圭瑞士塞爾維亞腳下。歐洲豪門倒下,亞非拉形勢看好,作為足球弱國,理論上,我們應該高興,可是,我笑不出來。這就像,鞏俐和庫薩克( John Cusack,港譯尊古錫)飆戲,庫薩克一點腔調沒有,被鞏俐壓着演,我們也笑不出來。《諜海風雲》是我盼了一段時間的電影,而且,我特意選在朝鮮對陣巴西那晚看。

想着這電影裏有周潤發,再不濟也能讓我提神到凌晨兩點半。但是,奶奶的,我錯了。片名招搖撞騙。這部影片中,根本沒有諜,沒有情報,也沒有一個情報人員,雖然鞏俐的身份是抗日地下組織的一個頭目,庫薩克是美國情報人員,周潤發作為賭場老闆黑幫老大和日本情報部上海站負責人有很深關係,但是,三個人,加上日本情報站站長渡邊謙,都只有一個身份:情種。

鞏俐出場,畫外音表示,她是個神秘的女人。天地良心,雖然我是中國人,鞏俐是中國演員,我還得實事求是地說,鞏俐那張臉,真是沒啥神秘可言。她要是神秘,那麼《歲月神偷》中的吳君如可算迷離。所以,從這種似是而非的畫外音就能看出來,好萊塢掌握不了中國諜戰劇的精髓。

掌握不了「諜」戲,好萊塢就感情衝動。總之,不同國族不同信仰的人愛成一團,而且,憑着愛,日本情報站站長放走我地下抗日領導和美國情報員;憑着愛,周潤發也從他漢奸兮兮的身份中脫穎而出,有一霎那讓我們恍惚小馬哥重回銀幕。可是, OMG,隔了三十年的辛苦路,親愛的小馬哥有了一個不知是抒情還是惡搞的名字,叫「安東尼.蘭亭」,蘭亭先生蝴蝶君,好萊塢的中國想像還是那麼粉嘟嘟。

也就怪不得,網友要用外國人名調戲著名解說韓大嘴。傳說,韓老師有過這樣的一次經典解說:「 7號夏普分球,傳給了 9號, 9號也叫夏普,他們可能是兄弟。好球!這個球傳給 10號非常好。咦, 10號怎麼也叫夏普?可能是這樣的,印在球衣上的只是姓。漂亮! 10號連過兩名破門得分! 11號上前祝賀, 11號是,是,夏普(停頓好大會兒)……對不起,觀眾朋友,夏普( SHARP,港譯聲寶)是球衣贊助商的名字。」

韓老師的夏普給我們帶來快樂,不知周潤發的蘭亭能給世界人民帶去甚麼?我是這樣想的,現在呢,諜戰劇很紅火,原名 SHANGHAI的電影當然得叫《諜海風雲》,接着呢,原名 LONDON啊 PARIS啊的電影,也都會頭文字「諜」,不過,我相信,就像韓老師馬上回過神來,這些「諜」戲很快就會讓觀眾發現是夏普。

所以,像我們這種在諜戰劇中長大的中國人,看到庫薩克一見鞏俐就要發情的樣子,就開始打盹了。不知道是好萊塢沒見過市面,還是好萊塢覺得我們觀眾不配見市面,我恨的是,朝鮮隊入場的時候,我睡着了,沒看到鄭大世的眼淚。所以,今晚,等待凌晨時刻的西班牙為榮譽而戰的兩個半小時裏,我拒絕所有帶「諜」的影碟。


文:毛尖

《蘋果日報》

27/jun/2010 

Tuesday 15 June 2010

圖 片




screen cap from 《品味人生

Sunday 13 June 2010

圖 片

lizawang.com

圖 片



方逸華與前廣播處長張敏儀手拖手到場,十分老友。(攝影:梁迺楠)

Wednesday 9 June 2010

當品味從名詞變成動詞──看港台的《品味人生》有感

  不知大家可記得年初香港電台推出了一個靜靜來悄悄去的電視節目《品味人生》,因為那個節目名稱,確令我有所期待,但它第一集節目主持嚴浩訪問的竟是紅線女!當時我還以為是自己弄錯了在看又添一輯的《傑出華人系列》!

  他們用紅線女來打頭炮,並用了兩集的篇幅專訪她,真的出於港台對紅線女的重視?或許覺得她 至能代表《品味人生》這節目想要表達的信息?

  去年底有一機緣和幾位港台監製茶敍,言談間透露他們正籌備一輯城中名女人專訪,我聽了是蠻興奮的,從他們口中我得到的理解是港台今次要洗脫過往的一本正經,要找來城中至「當下」、至「時尚」、至「出眾」的女性,展示她們個人魅力,花枝招展,色彩繽紛的一面,分享她們對「生活」、「品味」,以及「美」的心得,在 我的想像中,從這個節目我可以看盡城中最「當下」的靚人,足以令我引以為傲的「時尚」女性,甚至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象徵。我要進行式!

  他們原先的計劃是想找十二個這樣的女人, 於是我們便一起「數人頭」,然後我才察覺好像有點不對勁,可能我已out了,怎麼數來數去都湊不夠數, 現今這類icons在何處?

  結果出來了個紅線女!於是港台也就馬上打回原形。跟着除了郭志怡,至今我們仍找不到他選, 而仍要捉着她不放之外,像又一次找回「大姐」張敏儀和林燕妮!我不是說她們不符合原先這個節目「理想」嘉賓的條件,但她們早已坐鎮「永恆」的殿堂,再請她 們出來只又一次暴露我們現時是多麼缺乏引人入勝的,豐富我們想像的,仍然是「on-going」的,「現在進行式」的人物!

  至於其餘的陳寶珠、楊瀾、劉曉慶、盧燕、陳美齡……一份如此雜亂的名單,只令人感到是草率 成軍。要飛到去東京找陳美齡做的那集;不過又一次聽她「以歌聲呼喚和平」,值得嗎?此外還要靠那些外援——楊瀾、劉曉慶、甚至連盧燕也不知從何處找來…… 唉,他們實在湊得太辛苦了。

  我們香港怎麼搞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會變到今天的尷尬模樣?記得以前曾有一個叫Annie Ng 的女子,開過幾間頂級時裝店一心與Joyce Ma爭朝夕,她有兩道又粗又黑的眉,加上曬到甚黑的皮膚及那頭蓬鬆的長髮,單在視覺上已極具效果,也許她算不上漂亮,但絕對「入型入格」, 而fashion 不正就是這樣一回事?如今如此形象突出的人物似乎也沒法找到了,拜託勿要和我提萬寶寶。

靚人還有誰?

  前幾年報章上的「社交版」,隨着薛芷倫和章小蕙的引退,已逐漸變質, 已變成現時的「品牌代言人版」,變成姓氏只有一個英文字母那群的天下,我為此深深不忿,發電郵給郭志怡及黎堅惠,兩個在「時尚」領域我完全信任的人,問她們現時城中的靚人還有誰?她們的回覆也是語焉不詳,沒得到令我滿意的答案。例如徐濠縈是不遺餘力了,但我始終覺得她似一個fashion groupie多於一個fashion icon,謝婷婷如果再高調些,可能會有一番作為,還有在《我愛紐約》中的Maggie Q確是「型」得很,可惜她已不再屬於香港了。或許我們真的要懇請甘國亮留守,不要退,靠他繼續點綴已日漸褪色的香港。

  回頭說《品味人生》,可能一切都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總不能見到「品味」兩個字就對號入座, 但即使不是我心目中的品味,譬如在粵劇的範疇,也總會有它自身的品味吧,在紅線女那一輯選播她唱粵曲的片段竟然是一首《荔枝頌》!即使我對粵劇一竅不通, 我怎樣也不相信在芸芸的粵曲當中《荔枝頌》是稱得上有品味的一首。不過在我的想當然中《品味人生》中的「品味」,是個名詞,或形容詞,這可能正是問題所在。一旦將「品味」從名詞變成動詞;那麼陳寶珠、盧燕……甚至羅蘭、譚惠珠等人出現,她們在「品味」她們的人生,正如紅線女在「品味」她的《荔枝頌》,一 切也就說得通了。

風采暫缺貨

  唐書琨返港後在Cafe Gray 請吃飯,賓客除了差不多每次他回港都有相聚的鍾楚紅和張叔平之外,還多了林青霞,有兩個美人在座,確是心情愉快,胃口也變得出奇的好。Cafe Gray聽說是現時城中至熱餐廳之一,它的員工應該是見盡了不少靚人、名人了吧,怎見到林青霞和鍾楚紅時竟表現得如此興奮莫名,甚至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好像終於見到了早就應該見到的東西,環顧四周,客人絕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士,操普通話的也有,但現時像林鍾這樣美麗時尚,風采懾人的女性是不是確有點「缺貨」呢?

後記:聽說港台本來很想找林青霞和鍾楚紅做節目的嘉賓,但好像都被婉拒了,其實林青霞近年收藏了那麼多藝術品,鍾楚紅對健康生活及美食那麼有研究,不與觀眾分享也是很可惜的一回事。港台也有着它們的苦衷,這點我是明白的。

《明報》副刊世紀

鄧小宇

09/jun/2010

Tuesday 25 May 2010


出處:i am chi

Sunday 23 May 2010

圖片 + 短片


點擊這裡收看《 香港電台電視大廈啟用典禮 (1987) 》

* 本集特輯播放於1987年10月3日,報導香港電台電視大廈啟用典禮。

出處:rthk

Monday 17 May 2010

Tuesday 4 May 2010

悼劉殿爵重提「時間」之爭

從中文大學送來的電郵得知,劉殿爵教授在4月26日於醫院病逝,享年89歲。如果不是念中文系的,可能不太認識劉教授,但對他提倡的中文正音運動,一定有點印象,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電台電台部首先提出讀正音,最具代表性的讀法,要把習以為常的「時間」(時諫),讀成「時姦」,結果引來議論紛紛,一般人都以為只是沒事找事,又或者刻意要掉書包,去回復古音正字,當時比較嚴肅的應對是認為語言文字應該約定俗成,不應老是求古,而其他的反應,也是你有你姦,我有我諫。

心思細密必然語言精確

當時掀起的小風波,當然不是那些按稿讀字的播音員夠膽自行改動,據知是來自當時負責香港電台電台部的張敏儀小姐的主意,張大姐和劉教授私交甚篤,是劉教授向張大姐建議,香港電台作為官家電台,應該以身作則,提倡正字正音,所以才有將諫變成姦之舉。

當時筆者仍在中文大學唸書,但不是屬於文學院,劉殿爵教授當時是中大文學院院長,所以沒有上過劉教授的課,而當時劉教授已是大名鼎鼎的漢學大師,所以沒有甚麼交往,但在「時姦運動」掀起之後,因為好奇,也特別聽了一次劉教授的演講,聽完之後,才茅塞頓開。

所謂正音正字,一直都被外界誤解,是為了求古求舊,就好像考古學一樣,把數千年前東西,重新找出來考證考究,語言一直都在演變中,著實沒有必要去考究在三四千年前這個字是怎樣念。

劉教授特別強調,語言不但是用來傳情達意,也是用來思考,但凡心思細密的人,一定是語言精確;用字措詞粗枝大葉的,思考也很難精密。

念成時姦突出空間概念

「時間」應該讀成「時姦」,因為這是一個名詞,概念上是一個空間,其他詞語,凡是和空間有關係的,都是念成姦。最簡單就如第四度空間、這個單位有3間房、牛頭馬面住在陰間地府,全部這些間字,都是念成姦,那為何同屬空間概念的時間,又不念成時姦呢?

很簡單,因為「時間」是抽象的,一般人不會視為空間,但一念成時姦,那個空間的概念就突出了。

「間」讀成諫,通常是作動詞用,含義是把一些東西一分為二,所以間尺,是用尺把東西劃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單位間了3個房間,一是動詞來作分隔用,一是名詞表達出空間的概念,所以把時間讀成時姦,不是求古,而是求精求準。

這個道理,在劉殿爵教授口中,一點即明,如果香港電台可以同時把背後的道理講清講楚,那就免卻了許多誤解了!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cheungchikong@hotmail.com


張志剛 04/may/2010 《新報》

Wednesday 7 April 2010

《天堂一樣》

出門時忘記帶書,又嫌Kindle重,什麼讀物都沒有,有點心慌。

DVD和小型放映器倒是齊全,各種未看過的片集都塞入行李。但是,到底,形像是形象,文字是文字,不可缺少的是書。

在馬爾蒂夫時怕悶,怎麼辦?進入赤鱲角機場閒人禁止區,在Relay徘徊。這是一間全球性的連鎖店,專做交通末端生意,佈滿各地車站和機場,其他地方不開。也是一門生意,顧客都是被困住的,除非不喜歡看書或雜誌,不得不交易。

書架上有多種選擇,大陸客喜歡買的種種政治人物秘史皆全,我沒興趣。英文暢銷小說榜上有名的,我都只是聽,從不花時間看。

有了,抓了一本亦舒最新作品《天堂一樣》,絕對沒錯。她的文字簡潔得再也不能簡潔,故事又引人入勝,是最佳讀物,消磨時間的良伴。

這麼想,完全錯誤。

不是不好看,而是第一晚睡在床上,兩個鐘之內讀完,之後就沒得看。後悔,如果選的是一本《心靈雞湯》之類的勵志書,包能即刻入眠,一年也讀不完。

這本新作,與亦舒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從前不沾到一個性字,當今的竟然是寫一個「快樂小雞」的故事。

女主角當妓女,後來接手高級女伴介紹所,都做得有聲有色。書中出現的只是美少男和有錢有勢的風流中年,看得令少女嚮往不已。到了最後,女主角還開一個男妓院去。

昨晚遇張敏儀,她說:「一些老亦舒迷,都罵說怎麼寫這些了。」

嗅年輕男人腋下又如何?忍住不伸手去觸摸他們鬈曲鬢腳又如何?渾身濃密的汗毛又如何?

難道亦舒不能在精神上享受這些嗎?向各位讀者介紹,《天堂一樣》,絕對是一本很愉快地讀完的書。





06/apr/2010 

《蘋果副刊》蔡瀾

Saturday 3 April 2010

豐子愷舊居—日月樓重生寫照

從前多少次走過上海陝西南路,尋不著長樂邨,後來找到長樂邨,又無緣進入93號樓房,心殊悵惘,總覺對豐子愷先生的理解,欠了一筆,他最後日子所在地—日月樓,究竟風景如何。



緣起

多年前,他的女兒豐一吟女士告訴我,豐先生的孫兒豐羽念念不忘祖父舊居,多方設法,把積蓄拿出來,爭取購回陝西南路39弄93號的二、三樓(可惜一樓條件談不攏,未能整座合體)。重修後變成紀念館,以供人們參觀。

講起小孫子豐羽,是豐先生最懷念的,他常把孫兒照片插在窗邊,臥病醫院時,曾口占一詩,其中有「安得縮地方,千鄉如一縣,天下有情人,朝夕長相見。」這深厚的祖孫情份,正好見證了豐子愷最執信的緣,他對弘一大師如此,對馬一浮先生如此,對廣洽法師如此,他的學生後學對他如此,一旦結緣,遂一生一世,連綿永誌。可是要民辦私人紀念館,還得經過無數官家手續批核,一直延到今年才佈置完妥,3月19日趁著「上海盧灣區豐子愷研究會」成立,一併開幕。

自1954年搬進去,一直住到1975年逝世,豐子愷在這房子裡,完成了許多畫作、隨筆、翻譯,留有許多愉悅的記憶。文革時期,在此經歷了艱難歲月,飽受不公的對待。保留這舊居,等於保留了一位赤心畫家的後半生足印心跡,好待後人景仰。



重生

都說私人紀念館不容易辦,但因豐子愷後人的懇切、豐迷們的努力,種種因緣,感動了許多人,政府知道了,下了「民辦公助」的批示,並代支付全數裝修費用,這是沒有先例的事。

長樂邨內一幢幢西班牙式三層高的建築物,早在三十年代建成。今天看起來,仍然十分牢固。要重修,必須修舊仍舊,只是為了保護舊地板,鋪上從前沒有的地毯,洗手間也換了新式坐廁及乾手機,一吟姐唯恐未到過從前日月樓的人誤會,一再鄭重聲明。這種細意,乃愛之切的表現。

以後一周二、四、六開館,由於沒有經費請職員,由熱心的豐先生愛護者朱先生、老費夫婦當義工負責看管。我多口問了一句:「不收費嗎?」一吟姐認真地說:「幹嗎要收費?讓豐先生的愛好者都來看,希望他們帶親戚朋友來。」

寫照

我們踏上木樓梯,經過亭子間,到了二樓,這正是豐先生居住的主要空間。踏進靠近露台的南窗邊,首先抬頭看看天窗,這是題名日月樓的精神所在。豐子愷把小木床、書桌、藤椅置在南窗側,坐臥其間,可仰現日月運轉,因名日月樓。他的老朋友馬一浮用篆書寫了二人合撰的對聯「星河界裡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他自署橫披「日月樓」三字。這副對聯這橫披,都該是豐先生讀者熟知的。我們看到那短短的床鋪、藤椅,儘管複製,還是有親切感。撫摸著那半殘木書桌,彷彿親炙著豐子愷書寫時的餘溫。更想起日月樓名貓阿咪,匍伏在豐子愷肩上看寫字的樣子。

我站在南窗下,朝外看有藍天麗日和高與樓齊的幾株樹,不知道是不是當年植下的木桃、山竺、紫荊?一陣南風吹來,清爽怡人,真是天人合一的好日子。

繞行屋子內,牆上懸著文字說明,畫作複本、書刊書影,格局當不及石門灣的故居,但總可反映豐子愷後半生的行止了。

今回得張敏儀、張敏慧、玲玲相伴,初訪日月樓,真的了卻一樁心事。她們看得開心,也說再深切地認識了豐子愷。這使我忽然想起,作家紀念館,世界各地均有設置,中國也有魯迅、茅盾、老舍、夏丏尊、葉聖陶、金仲華等等故居,都是一地引以為榮的標誌。外地遊客往往帶著朝聖的敬意,進去加深印象,文化精神得以流傳。聽說香港會辦「饒宗頤文化館」,什麽時候也會辦「唐君毅舊居」、「蘇文擢舊居」、「葉靈鳳舊居」、「侶倫舊居」、「舒巷城舊居」呢?這才是香港文化標誌,永利街不算什麼一回事。



文 小思

《信報》副刊特稿

2010.04.02 

Thursday 25 March 2010

港台做好應做的事

繼續談港台的定位。重複申明,我寫這兩篇談論港台的文章,重點並不在港台應否成為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若要談這方面,資深傳媒人和傳理系的學者比我更有真知灼見。我討論的是政府與市民的溝通,繼而指出政府現在連傳遞訊息也障礙重重,市民常常不知道政府要做的事,遑論提供意見。

就在這情況下,我發覺港台並沒有完成作為政府部門的責任,即有效地為政府傳遞訊息。因此,我認為政府若無意改變港台政府部門的地位,讓港台成為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港台對自己的職責就應檢討,以便配合政府對港台定位作出的決定。


編輯自主

港台的定位是敏感的話題,任何讚成或反對的意見都會引起爭議,但正因題材敏感,更應提出來好好討論,我這樣提出話題,背後絕對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議題」(agenda ),只是出於對港台的愛護,很想港台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員工也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本位。

我與港台的接觸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那時我剛開始社工教育的生涯,在社署轄下的社會工作訓練學院任教。九龍寨城還未清拆,救世軍在那裡提供服務,找我在區內做調查,看看怎樣改善寨城居民的生活。調查完成後(我第一次到寨城,龍蛇混雜的情況令人大開眼界),港台得知此事,派記者劉振彪來採訪,此後我與港台新聞部維持了三十多年關係。

也是在社會工作訓練學院任教期間,我與同事搞了個名為「創作文學與社會工作教育」的研討會,請來龍剛導演、《獅子山下》編導張敏儀、小說家徐訏作為演講嘉賓。張敏儀其後與我聯絡,看看社工處理的個案,是否可給他們參考作為劇本之用;我送了些個案紀錄到港台,日後有否採用不得而知。但看過有一集,蕭芳芳擔任社工,周吉做她的上司,內容說蕭芳芳為了受助者的利益,不惜與上司爭拗,看來有參考我們的資料。

此後,港台有什麼與時事有關的節目,如《面面觀座談會》、《城市論壇》、《政黨論壇》、《香港家書》等,都少不了我的一份,我還曾擔任第五台的節目顧問,給《松柏之聲》提些意見。說了這麼多,用意是我對港台並沒有偏見,過往三十多年來,能夠為港台做的,除非自己力有不逮,總不會推三搪四。

在未談港台如何協助政府傳遞訊息之先,還有一點要澄清的,就是什麼是「編輯自主」,不知道港台對「編輯自主」有否清晰的定義,但給人的感覺是負責節目製作的手握無上權威,可以憑一己意願決定節目的內容和取向。

我知道港台對節目的製作有一套指引,編導們決不可自把自為。不過,在這框框內,編導想表達些什麼?如何令訊息有效傳遞?在富爭議題目上如何取態?看來編導擁有極大自主權。猶如我在大學裡教書,課程當然有規管,但怎樣取材?如何引證?哪種價值觀念較重要?我進了課堂,誰也管不了,只有向同學和自己負責。或許這就是「教學自主」吧!


從被動到主動

作為新聞工作者,港台的編導自有他們的專業操守∶明知是事實的不能不報導、有歪公眾道德標準不應為了迎合當權者的喜好而隱瞞事實。不過,眾多社會爭議事件和政府的政策並不是非黑即白,也非可以隨意上綱上線到不公不義的層面,而就是這些見仁見智的事,港台的編導和節目主持人如何取態便十分關鍵∶是讓他們完全自我發揮嗎?還是有所規範?看來港台須對公眾交代,否則,「編輯自主」這個模糊概念,最終變成各說各的。

回說港台如何協助政府傳遞訊息,我有三個建議∶第一是從被動到主動。作為政府的廣播機構,幫助政府傳遞訊息是份內事。以最近的高鐵撥款為例,別的媒體批評政府諮詢不足還可以,因商業傳播機構沒有責任為政府宣傳,但港台是政府一部分,是負責為政府傳遞訊息的組織,政府諮詢不足,港台怎可推卸責任?例如大角咀居民說對高鐵的興建不知情,港台有否在節目中提醒大角咀居民關注?港台有否在大角咀搞節目反映居民的憂慮?


真/假民主

第二是解釋政府的政策和建議。我不是叫港台扮演政府的發言人,但政府有重要政策改變,港台製作節目讓公眾對建議有認識應責無旁貸。我記得一九八五年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發展〉白皮書時,港台辦了個頗大規模的研討會,邀請各界參加,內容也在節目中轉播。最近的政制改革,眾多團體都辦論壇和研討會,港台可能不用再辦了,但在節目中滲透式地解釋政制改革的內容,讓市民對建議有掌握,港台不能說沒有責任;並不是當市民對建議仍多未知悉時,重點去了什麼「真/假民主」的討論。

第三是傳遞「真」訊息。除港台外,其他媒體均是商業機構,還有那些有政治背景的,各有自己的立場和取態。我不敢說今天的媒體歪曲事實,但意識形態決定了報導的內容,卻是眾人皆見的事實。有記者對我說∶傳媒不做假已十分克制,說出真相的一半已十分負責。港台沒有商業包袱,編導們也享有極大自主權,多花點工夫把事實說出來(不是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才可令官員信服、改善施政、增加市民對實情的了解。

我對港台有深厚感情,以上建議是我衷心的話。港台以外,新聞處的角色也應一併討論,但我對新聞處做了些什麼毫無了解,只有留待別人去評論了。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

周永新

25/mar/2010

Sunday 21 March 2010

在香港日本総領事が駐東京香港代表部の 歴代のトップを夕食会に招待

香港特別行政区設立10周年を記念して7月12日、佐藤重和・在香港日本国総領事はこれまでに駐東京香港経済貿易代表部の長を務めた5名を、総領事公邸での夕食会に招待。歴代の長が一堂に会したのは初めてということで、佐藤総領事の計らいに感謝し和やかな一時を過ごしました。


▲(写真・左から)李立新(リー・ラプサン)氏、藍鴻震(デービッド・ラン)氏、佐藤総領事、梁世華(ポール・リョン)氏、張敏儀(チュン・マンイー)氏、方志偉(フォン・チーウェイ)氏

traced at: http://www.hketotyo.gov.hk/japan/jp/hkliner38frame/hkliner_13.html, on 21/mar/2010

Sunday 7 March 2010

《歲月神偷》——羅啟銳(二)

【明報專訊】這星期《歲月神偷》的評論和報道,鋪天蓋地,補償了早陣子啟銳的一些失落。

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出場後,啟銳(朋友叫他Alex)給我來電,說沒有得到最佳導演和影片提名讓我失望,因為我光聽別人看後的讚賞就急不及待向他報喜,到我跟兒子看過午夜場後,我發了一封短訊給他,休息了十多年,寶刀未老,這信息不單是給他稱讚,也是予自己的鼓勵。

兩人識於微時

如果今天再提名,肯定有7項以上,但他來電時的歉意,對別人來說有點尷尬,但對我這位認識30多年的戰友來說,這歉意有很甘厚的共同回憶。

大概1978年左右,這位港大高材生到港台從助導做起,我當時是半工讀的學生,兩年前我才有機會為導演寫劇本,他到來後讓我覺得自己在導演堆中有很卑微的地位,他到後,我倆就成為好友,因為大家都蠱蠱惑惑,口多多。他雖來自草根,但進拔萃讀港大,要成為統治階層是彈指間的事,而我成長在尖沙嘴酒吧區,是韋小寶那種模式生活,我是威靈頓飛仔中學,就讀當時仍未頒發學位的浸會,在電影部從低做起有些委屈,但在電影世界不講學歷,我們整天在一個自由散漫的環境下談天說地,坐而論戲,行而觀影。那時有兩位大人物在港台,一是方育平,二是許鞍華,我們兩條友仔算是古靈精怪又有點小聰明,在兩位人文大導下學了聰明與智慧的分別,而張敏儀對我倆又罵又讚。

很快啟銳升了導演,我和李碧華就成為他的編劇,華妹當時已自成一家。我急於寫劇本,除了喜愛寫作這樣正氣之外,生活費也是原因之一,我和啟銳合作了兩個有關監獄的劇本,一是《客西馬尼》,另一部是《蘇絲黃的故事》,他的西方文學根底比我好多,所以事觀點豐富,我則從電影中學習,才可以和他討論,為他寫劇本也是我自我提升的一種方法,但我最享受是我倆不邊際的瞎聊,他哥哥和我同畢業於浸會,兩個都是一頭散髮,但卻似宅男,不如弟弟般飛揚,早前離世,那股鬱悶神色仍然歷歷在目。

啟銳很少提到父親,但說到讀書時的一些浪漫感情,我覺得似在作古仔,但他有本事講得我眼濕濕,片中那段哥哥的初戀,原是他的個人經歷。

我畢業後在港台呆了不足半年就到電影圈搵食,我為了寫《胡越的故事》的劇本,租了一個越南家庭的房間書寫,他上來探我,我倆有了點錢後,便有去英美讀電影的想法。

負笈加州讀電影

我很快有機會當上了電影導演,而他就去了USC(南加州大學)上電影課,我則在英國呆了幾個月,發現那窮地方沒有電影文化產業,於是跑到加州投靠他去了,有一場面我至今不忘,一個人到了加州,竟然下雨,又涼又濕,我到宿舍等他,他一進門就大說﹕「喂,我攞咗張氈畀你呀。」

善於交朋結友

我在他那裏住了短時間,我租了小房間跟他到處跑,他交朋友很有本事,尤其那些義氣仔女的大哥,就算環境不算好的,也會死撐爭埋單的那種,這幫人由《秋天的童話》的皺皮檸,到今日他的出品人岑勳,這些都是他身邊兩插刀的義氣人物。

當年有人借了一台汽車給我學駕車以考牌,半夜轟隆聲響,兩人起向外看也沒什麼,但早上發現在不遠處,原來被醉漢撞散了,或許這原因,我沒有在加州呆下去,我於是取道芝加哥到紐約,如沒記錯在機上認識了到紐約深造戲劇的徐詠璇。啟銳到了紐大讀電影碩士班,我則進了今天的New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他要花3年才畢業,但他上的是蜜月班,和婉婷雙宿雙讀,我則仍是偷雞摸狗般上一堂走一堂,而我花最多時間在啟銳的學校,左穿右插,所以香港的紐大電影系舊生會主席Edmund會叫我出席活動。笑死人。

作者為著名電影導演 育有3名9至15歲子女

文﹕張堅庭 ting56@gmail.com


《明報》 親子

traced @: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Archive1.cfm?File=20100307/celb/osa1.txt, 8/mar/2010

Thursday 4 March 2010

圖 片






pic credit: rthk.org.hk

Thursday 18 February 2010

全 紅

黎智英在「大班樓」宴客,座上有倪匡夫婦、李柱銘夫婦和張敏儀。黎太把三歲大的小兒子抱來,俊俏得很,不哭,一直哼著歌,可愛到極點。

倪匡兄最喜歡看小孩子,街上遇到好看的難看的都愛看,前者望了笑個不停;後者看完,揑揑他們肥胖的手臂,轉過頭來問我:「紅燒如何? 」

中午大家本來不喝酒,但有菜無酒不歡,黎智英和倪匡兄來杯啤酒,我說不如喝店裡的「桂花陳酒」加冰。

這是一瓶很被忽略的佳釀,秘方存在宮裡,解放後公開釀製,我一喝覺得甚美,尤其是女性,也一定會喜歡。可惜當年大眾都只好烈酒,國內喝五糧液二鍋頭;香港人請客,桌上必擺一瓶白蘭地XO,對酒精度數低的「桂花陳」沒興趣,售價一直提不高,至今還是一瓶賣幾十塊港幣而已。黎太初嘗,也稱好,建議用來做甜品,我也贊同:「在桂花糕中加了這種酒,更妙!」

李柱銘夫婦都十分愛美食,李太是潮州人,問我豬頭糉在那裡買得到。

「什麼是豬頭糉?」黎智英問。

「把鹵過的豬頭肉剁制,用大石壓之,壓得中間一點空氣也沒有,就能存久不壞。」我解釋。

「你這麼一說,想起來也好吃。」黎智英點頭。

李柱銘的胃口好大,什麼都吃,真看不出那麼消瘦的人會吃那麼多。我對他的印象十分好,像一位學者多過政治人物。憎恨他的人也應該感到幸福,有這麼一個氣質非凡的對手,好過一群樣子丑的。

「我檢查過身體,報告上沒有一項紅色的超標。」他說。

「我也檢查過,只有一項紅的。」張敏儀說。

黎智英附和:「我也只有一項紅的。」

只有倪匡兄笑嘻嘻:「我全都是紅的。」


18/feb/2010 

《蘋果副刊》 蔡瀾 

Sunday 7 February 2010

名人起筷


source: mingpao.com

名人起筷


source: mingpao.com

名人起筷


source: mingpao.com

《品味人生》

張敏儀 這個旅人不寂寞。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倪秉郎、陳曼儀
編導:何慧瑩
主持:嚴浩

張敏儀
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一個香港廣播史上半生建樹、赫赫有名的巾幗丈夫,低調、親和、負責而實幹。退休之後的她,別過緊張的媒體和官場生活,迎來了世界各地勝境,而電影、劇集和書籍,都提供了她游身舒心的精神空間。「生活在他方,同時在此岸」,滙合成體現她獨特品味的旅人境界。

重播,請按這裡

(fyi: rthk only keeps their files available online for 1 year, hence you might want to save the files for future reference.
valid til: 6/feb/2011)

更多,請參考這裡



source: rthk.org.hk

Saturday 6 February 2010

出貓成功的張敏儀

在鏡頭面前講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是人人都喜歡,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準備好訪問張敏儀的系列問題中,其中一條是「戀愛對你重要嗎?」
到了訪問開始後,我開始猶疑,不知道應不應該問,因為她不像是個願意談感情問題的人。
她很喜歡世界旅行,但總是一個人,一個人去旅行寂寞嗎?我試探地問,如果她說「有點寂寞」,那麼我便可以順下去問感情的問題,誰知道她敏銳的觸覺已經在十里外嗅到我的動機。
她馬上回答:「每到一個地方都有朋友。」
如果沒有呢?「如果沒有也看過有關那地方的書或者電影,到了那地方後腦中全被那些書中的內容佔滿了」,她說。
好厲害,滴水不入。
訪問結束,導演剛一叫「 OK」,想不到她突然哈哈笑,兩手一拍,兩腳踢起啪哋一碰,大聲自己問:「戀愛對你重要嗎?」十足一個出貓成功的女學生。
大家都愣住了,是不是她願意講一下自己的感情生活?
監製阿曼開始怪我:「應該在訪問中問嘛!」敏儀聞言擺擺手,笑說:「如果問我,我會答:我不在鏡頭前回答這種問題。」
大方,直接,不忸忸怩怩裝模作樣,這叫做得體。
幾個星期後我訪問楊瀾,楊小姐的潛台詞也是不希望講她的感情生活,可是卻把氣氛搞得生硬緊張,不過這是後話了。
我很喜歡與張小姐談話。有內涵,有文化,自然流露而不做作。
(註:今晚翡翠台七點半播出。)


《蘋果副刊》嚴浩
06/02/2010

張敏儀:獨樂而有眾樂

品味人生

朗天

張敏儀:獨樂而有眾樂



前廣播處長張敏儀,一個香港廣播史上半生建樹、赫赫有名的巾幗丈夫,向以低調、親和、負責而實幹見稱。退休之後的她,告別緊張的媒體和官場生活,改而擁抱世界各地的大山大水。在嚴浩跟她的對談之中,我們更發現她盡情暢遊的空間並不限於物理自然,舉凡電影、劇集和書籍,原來也是她游心的精神國度。

嚴浩知道我們要訪問「大姐」時,立即說起一段往事。

話說當年嚴浩還經常在「五台山」出入時,有一天在廣播道碰見一名十分矚目的妞兒,他一時沒認出便是張敏儀,還以為是哪家電視台剛提拔的新星藝員。後來定神一看,才肯定是她,也許大家都太興奮了,「大姐」跟他揮手告別時,好像是倒行着上樓梯的。

重逢時導演跟張敏儀說起,「大姐」卻說沒有印象了。她有印象的是看嚴浩在報紙寫的專欄文章,提到自己喜歡赤腳遠足,遂約大家到石澳的後灘尋幽探趣。那裏有一道沙洲,潮漲時海水會淹沒道路,必須打從橋上經過。大家趁潮退時上了小山,在山頂的小亭回眺石澳諸色小屋,一種心閒意未閒的感覺不禁湧上心頭。


「這裏是香港少有的,令你覺得身處歐洲的地方。」張敏儀一邊介紹石澳景色,一邊強調她很多朋友住了香港數十年,也不曉得有此勝境。她現在雖然一年有三分一時間不在香港,但一有機會,還是會到像那裏差不多的地方,像吸收一些靈氣,也像釋放某股悶氣。

回歸十年感慨良多

香港真的那麼令她待不下去嗎?也許她為香港回歸十年寫的一篇文章可一露端倪;文章提到彭定康在英國牛津設宴紀念香港主權移交十周年,來的香港人實在太少。「當晚在場的,大多不認識特區政府的新班子,但都知道香港雖然未有雙普選,可是紀念六四和七一遊行,已清晰地成為『一國兩制』的標誌。每一年,香港民主路上有一直堅持的先行者,有不斷新增的年輕人,每一次重揮汗水、激情與理想。這些都是真正令人驕傲的香港人。有多少是以前留下的元素,已經不再重要,只要大家都認同英國留下的法治和行政制度仍是重要的基石,歷史的失誤還是正面地開了花結了果。」(2007年7月6日刊於《信報》)

旅行時節她仍很「忙」。以前是忙於預備公事,現在她的「娛樂事件簿」依樣填得滿滿。到處看電影,逛書店不在話下,在酒店房間通宵達旦追看事先錄影的劇集或逛街買下的劇集光碟,更視同等閒。她說現在最喜歡看國內「哈燒」的電視劇集,由《人間正道是滄桑》、《潛伏》到《蝸居》,她都看得津津有味,極力推薦;當然外國的月亮依舊圓,一提起《24》,她的表情讓你覺得她可以跟你繼續談上二十四小時。而說着說着,她不會忘記提醒你,當年膾炙人口的配音電視劇《天羅地網》、《無敵鐵探長》的中文字幕,便出於她學生年代的業餘手筆。

很多人都曉得張敏儀中文中學出身,卻考入中文大學英文系,當中不無適應期。可是,她憑驚人的意志和毅力一一克服了。雖然她明顯不想傳達今不如昔的訊息,然對其過往大學生活,跟今天她所接觸的大學生相比,有時未免流露一些較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她憶述當年自由的上課風氣,老師沒有因她經常蹺課,甚至連考試的日子也不曉得而不讓她補考,成績還拿了個全班第二!今天的新聞系學生,則連佐治古尼的《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也沒看過。她遂鼓勵他們觀片認識當年敢於對抗強權和白色恐怖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主播Ed. Murrow。由是,又扯到她近日讀過的兩本好書──村上春樹的《1Q84》和陳冠中的《盛世》;無獨有偶,兩個文本都有豐富的社會意涵和反思價值,列入「大姐」鄭重推薦的書單,順理成章。

不愁寂寞享受獨處

說着說着,我們難免發現,電影、劇集、書本……以至旅行,固然為張敏儀提供一種個人之「樂」,但這種樂,不單有不限於獨樂的「眾樂」基礎,為她跟朋友、晚輩分享提供樣本和機會,而且更指向哈巴馬斯(J. Habermas)所謂「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操作層面。我們適逢其會,正好也成為其中的聆聽和得益者。

旅行,尤其是獨自上路時,有時不免感到寂寞。嚴浩分享的是早年他第一次到巴黎參加電影活動,大清早便抵埗了,一個人走在街上,眼前明明是夢寐以求的花都美景,然而一種莫名的寂寞感驟然而至,雖未至於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但也飽受一種怪怪的難受包圍着,久久不散。

不過,張敏儀卻否認她的旅行字典有「寂寞」這兩字。「我不叫這寂寞,我叫這獨處。我是很能享受獨處的。」

電影《盜火線》裏,羅拔迪尼路飾演的有型專業大盜,欺騙女建築師他是當水手的,經常一個人面對茫茫的大海,對方不期然說了句:「那你一定很寂寞(lonely)了。」他立即滿自信地回應:「不,我只是孤獨(alone)而已。」傳統儒家主張「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面對自己時,胡思亂想也好,邪念橫生也好,人都不得不好好面對自己未必接受的一面;再沒有旁人觀看你的表演和炫耀,也沒有別人「監視」你的慾念與張狂,如果還能是勤奮律己,則大可無愧稱之為君子了。張敏儀庶幾近之!

閒來旅遊四出訪友

旅行自娛游心之餘,張敏儀主要便是四出訪友。「由於我沒有家庭,朋友對我尤其重要。」「大姐」淡淡說來,語句卻顯得特別有分量。她長情,眾口稱是。很多舊同事舊戰友,移民外國彷彿已相隔天涯,她仍會設法跟他/她一聚,見面後執手相看,歲月的重壓一下子便變得不怎麼樣了吧。

談到缺點,「大姐」不諱言性急是她最大的問題。「我是很短的Fuse。」爆發起來時,場面可能相當驚人。因是,她更特別感謝朋友對她的體諒和包容。

節目錄影完畢,張敏儀再約會嚴導和攝製隊旅行。這一次是到港島南部她一個朋友的家中,見識香港還有那麼一個寧靜、恬淡的「世外桃源」。我們雖不能說就此進入了「大姐」的內心,但她急促、強勢的表達底下,蘊藏着的平靜、細緻,又是如此紋理分明地鋪示着,像是一直等待發掘和認同的柔聲呼喚…

編按 香港電台製作清談節目《品味人生》,由嚴浩主持,本集節目受訪嘉賓是張敏儀,於今晚七時三十分,無綫電視翡翠台播映。

文 朗 天

圖 香港電台提供

原載:《信報》

2010年2月6日


相關博文,在

Friday 5 February 2010

行山路上的張敏儀

訪問張敏儀之前,我們想先碰碰面,敏儀告訴港台監製陳曼儀:「那個嚴浩,聽說喜歡行山,就約他去石澳海邊,從沙灘走去半山亭!」

那一天不算最冷,但初冬的石澳海邊,絕對不算風和日麗。石澳的半山亭沒有幾個人去過,沿着海邊一條小路拾級而上,途中敏儀向我們介紹:「這個房子是個大美人的」,大美人是老上海時代巨星,如今在安享子孫福。

小路旁的另一所別墅是一個大家族的祖業,姓楊,老人家吩咐過,祖業無論如何不可以變賣或者拆建。

山路旁是一堵石壁懸崖,懸崖外面便是無盡太平洋,「很像地中海的景色」,敏儀說。

山路中間有一個政府花了不少錢做的燒烤點,「希望有一天,把一位好廚師請過來,在這裏為朋友們燒乳豬!」

身旁圍着好朋友,面對太平洋的浩瀚,身後繞着青山綠水,吃燒豬,喝酒,講香港的典故,分享人生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欣賞過的電影,交過的朋友,旅遊過的國家,幹過的糗事,經歷過的榮譽,分享令自己哭過、笑過、感動過、憤怒過……種種的經驗與經歷,這是何等境界!

行山路上的張敏儀,充份展示了她真性情的一面。

這是一位愛讀書,愛旅行,愛電影,愛音樂,愛朋友的秀麗女子,在她任政府高職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卻是一位老練能幹的巾幗鬚眉,對同事有情有義,從不推卸責任。誠如亦舒這樣形容,她是位「永遠的張敏儀」。


《蘋果副刊》嚴浩

05/02/2010

Thursday 7 January 2010

哄堂大笑

倪匡兄弟弟倪亦靖從新加坡來,帶了二女兒和女婿,由查先生夫婦請客,張敏儀作陪,一塊吃飯,不亦樂乎。

弟婦只會講福建話和英語,倪匡兄和她對談,福建話當然不會說,只有用英語了。想不到他的英文還很不錯,說了一個故事給他弟婦聽:

當年於三藩市,有很多洋人上門傳教,倪匡兄總向他們說:「I don't know English(我不懂得說英語)。」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那你會說什麼話)?」對方問:「Where do you come from(你是什麼地方人)?」

倪匡兄即刻雙手合十:「I am Tibetan(我是西藏人)。」

傳教士唯有抓抓頭皮離開。

倪匡兄說:「誰知道那些人有多麼厲害,萬一說自己是中國人,他們又懂幾句漢語,又得糾纏半天。」

近來身體愈來愈發胖,百病叢生,倪匡兄也管不了那麼多,照樣大吃大喝,害得倪太擔心不已。在三藩市時拉過他檢查身體,觀察清楚,是要照兩迴腸鏡。

「長了那麼老了,還要受老罪。」倪匡兄說:「真想不到活到七十,一個星期之內給人家在屁股捅了兩次,哈哈哈哈。」

當晚吃飯,他又唉唉聲又連連嘆氣,弟婦問道:「What happened(什麼事了)?」

倪匡兄的英語發音準確得不得了,毫無禁忌地回答說:「I am dying(我快死了)!」

在座之人,無不哄堂大笑。





07/jan/2010 

《蘋果副刊》蔡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