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6 August 2013

picture

sorry for not updating as often, been up to neck in work, here is a great picture, taken indirectly from Denise' weibo. ✨

Monday 5 August 2013

港台風雲85載

港台雖為公營機構,但無論經歷幾多次改革,多年來一直有着監察政府功能,亦炮製不少膾炙人口的節目。惟鄧忍光上場後,編輯自主權逐步被剝削,令人欷歔。

1928年

以GOW台號啟播,節目包括天氣報告、音樂、新聞及教堂崇拜資訊。

1945年

二戰香港淪陷期間,英語廣播一度停頓,至1945年8月復播。

1948年

正式命名為香港廣播電台(Radio Hong Kong)。

1962年

十號颱風溫黛襲港,港台每隔15分鐘報道最新風暴消息。

1969年

首個「烽煙」節目《電話說心聲》播出,後演變為《太平山下漫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千禧年代》。

1970年

樂壇教父Uncle Ray主持的《All the Way with Ray》啟播,至今仍播出,是香港最長壽的電台節目。

1971年

教育署成立教育電視組,五年後開始製作教育電視節目。

1973年

撲滅罪行的《警訊》啟播,一度成為亞視王牌節目。

1974年

七十年代引入DJ文化,被指為DJ搖籃的《青春交響曲》於當年啟播。

1975年

試驗轉播當年立法局會議。新聞部製作的《新聞天地》啟播。

1978年

寫實戲劇《獅子山下》、音樂節目《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及新聞節目《鏗鏘集》誕生。

1979年

《城市論壇》啟播,每逢周日在維園開壇。

1981年

鄭丹瑞、林珊珊及何嘉麗主持《三個小神仙》大受歡迎,成為港台王牌節目。

1985年

推出《打電話問功課》節目,後來由《上網問功課》取替。

1986年

張敏儀任廣播處處長,也是首位華人兼女性廣播處處長。

1987年

製作以性為題材的《性本善》,大家應該還記得吳敏倫博士。

1989年

《頭條新聞》啟播,多年來以嬉笑怒罵方式諷刺時弊。

1994年

設立香港電台網頁。

1997年

普通話台成立,是首個香港普通話頻道。

2003年

沙士肆虐,港台策劃《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進行36小時馬拉松廣播,全港明星響應。

2007年

發生朱培慶拖艷女事件,最後他引咎辭職。

2011年

任政務官的鄧忍光空降任廣播處處長,被批評外行人管內行人。

2012年

《城市論壇》討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留了空凳給吳克儉及胡紅玉。後來被鄧忍光秋後算賬,繼而爆發港台風波。

2013年

港台前高層張國良呼籲員工發起「不信任鄧忍光運動」,維護編輯自主、言論及新聞自由。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蝶夢莊周:在台上我覓理想

「係要找到理想,一於要站在台上」。今日提起梅姐這句歌詞,很不幸地,大家或者會聯想到愛字頭部隊站在城大課室枱上叫囂的爛騷。其實,我是想起去年我重回舞台的點滴,特別係「在台上我覓理想」係我第一句台詞。今年六月我又有機會再次出騷了,Yeah!
知我者,都清楚我酷愛舞台演出。我第一次演出是在大學時期,當年膽粗粗參加了進念二十面體的劇目《烈女傳》及《百年孤寂》,相隔十年再重投劇場的懷抱,演出我最愛的《東宮西宮》系列。後來我從政五年,天天忙得團團轉,以為從此告別舞台,終於去年按捺不住。
去年重回舞台搞了個《陳淑莊講女烈傳之戴錯嘢夫人》慈善talk show,反應比預期中熱烈,還有機會加場,真的要多謝各界朋友畀面。捧場的朋友來自各方八面,當中有不少是喜歡《東宮西宮》系列的戲迷,還有俞琤、陳志雲、林海峰、黃子華、汪曼玲,最意外的是見到張敏儀和許鞍華,興奮到彈起。加上演出場地是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我對壽臣劇院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事關之前的《東宮西宮》系列,我在那舞台上獻出不知多少汗水淚水和笑聲,壽臣幾乎成為了我另一個家。
事實上,《戴錯嘢夫人》這talk show之所以有機會呱呱墜地,全因為去年游清源先生在一次飯局中的一句話。我還記得席間他問我:「做咗四年議員喎,你有冇問過自己最鍾意係乜?有冇掛住個舞台?」他鼓勵我不如再演話劇,令我頓時心癢癢。
游清源大概沒有想過、甚至當時我也不意會,原來這句輕描淡寫的話慢慢在心中發酵。回到寫字樓,我突來一股勁兒,搜尋全港可供演出的地方,然後去度期。死搵爛搵,終於在去年農曆新年後確定了檔期,而且竟然是心愛的藝術中心壽臣劇院,像冥冥中注定了一樣。
可是,問題來了,由確定檔期到真正演出,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有舞台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絕對是一件發神經兼極瘋狂的事。更何況,那一刻的我,無人無物。無班底、無劇本、連最基本的構思也沒有。惟有一切見步行步,結果,一切慢慢成形,到最後水到渠成、完美完成。(細細聲告訴各位,其實,爭普選之路也不外如是,見步行步,就自然會行出一條康莊大道。)
話說當初百無的我,向認識多年的朋友何秀萍求救。和她商量及在她協助之下,首先我確定了那次慈善talk show的受惠機構是護苗基金。護苗的主席蒲錦文先生很支持我們的工作,於是大家的合作一拍即合。接下來,找製作人,找夥伴機構。我又是膽粗粗直接找陳志雲,豈料他很爽快,馬上轉介市場部負責人,就這樣,商台又成為了《戴錯嘢夫人》的傳媒夥伴,並提供聲音時段讓我宣傳演出。可是,還有另一個問題:誰是主辦機構。朋友說,主辦機構總不能寫着是「陳淑莊」吧!正在苦惱之際,撥了個電話給郭啟華,吐了一桶苦水,怎想到他問我:「不如由『人山人海』做你的主辦機構吧。」
整件事如有神助,我很快就解決了慈善騷一半的問題,接着是更核心的東西:劇本和派台歌。還記得,去年3月25日梁振英當選特首翌日,我們才寫好派台歌的歌詞,之後馬上錄音。然後,和朋友埋頭鑽研劇本,出來兩萬幾字的稿件,要背!而當時立法會有拉布戰,有開會無散會。時間緊迫,我惟有一邊看着其他議員拉布一邊背稿,又試過一邊剪頭髮一邊背稿,總之,無時無刻都在背、背、背。
好不容易到了臨近公演的時間,竟然出現了第一個噩夢。心水清的讀者應該發現我的talk show是沒有導演的,所以要靠朋友們提點批評。話說演出前一晚邀請了一些好朋友來看我們排練,他們當中竟然有人中途睡着!大鑊!馬上跟進!在talk show裏有些場口我一直想不通,也很掙扎怎樣去演繹,於是又一次膽粗粗去找黃子華。他給了我一個簡單的建議,中point!馬上照做。就這樣,《陳淑莊講女烈傳之戴錯嘢夫人》就順利上演了。事實再一次證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由籌備到演出的趣聞軼事,我絕對可以不停講幾日幾夜!
舞台癮起,的確會令人按捺不住。所以在今年6月13日至16日,我又有另一個全新talk show《講女烈傳貳之出得嚟環》,收益扣除成本後撥歸慈善機構「勵志協進會」作推動智障人士福利用途。這次的準備時間更充足,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更高。借此一角做小小廣告時間:門票會在5月初公開發售啦,請各位多多捧場,小女子萬分感激!

21/Apr/2013
《蘋果 副刊》

第一夫人唔易做


彭麗媛作為第一夫人首次外訪;主席老公行頭,內人做陪襯是一貫領導人配套,東西方亦同,但中國過去的第一夫人們更沉默,木訥,形同紙板。
戴安娜老公是太子,也歸納第一夫人類別,積琪蓮.甘乃迪至目前為止普遍被譽為世上風采No.1的A1,不是歧視女性,都需要微微站在丈夫背後一步甚至半步,以良人為先,傳統價值觀。
即係陪襯?陪襯都唔易做!
太子身份出身已定,選明日皇后後面軍師團準備顯微鏡。但國家領導人追女時大概仍未知自己日後官運(除前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娶名模妻Carla Bruni前官運已定)。那個少年不靚正?追求的歲數人人花俏活潑;未幾男的油淋肥膩麻甩,女的黃面師奶突肚冧腰,突然家山有福,不要說第一夫人,出任普通公司總經理太或特首太走出來也會令員工,市民洩氣;不用多,每年春茗抽獎頒獎,花車遊行彩龍點睛之類,站上台前讓員工及市民大眾不單止挑不起興奮,簡直當佢透明,甚或倒足胃口,幾無癮?
所以,魅力至重要,作為永保攻不破軟實力,用極唔完;人辦;張敏儀。
宋美齡絕對中國歷史首位及依然未見接班人的第一夫人。亮麗時髦不失傳統婉約,不靠絕世美色而重氣擁書華;細看紀錄片,那國際知名Madame Soong語言談吐風姿綽約,絕對貴氣代言人。
我們每天生活皆依賴農民,可恁誰都不希望有位農民第一夫人,所以積琪蓮出身東岸傳統世家,後父富甲一方,自己才色兼備;獎學金來源?巴黎素邦大學……Baby,強美國人眼中文化錦遠的法國,面對操精準表達法文甘太自動矮3吋不在話下。她的花花公子老公能上位做總統,沒有一半,三分一她的功勞。習太彭麗媛條件A級,出訪第一步贏盡口碑,下一步?有排學;台灣周美青太清湯掛麵,宋美齡王光美有點遠,無謂學名牌美女布魯妮,對了;就是積琪蓮,世上最佳第一夫人的Mentor!

25/Mar/2013
《蘋果 副刊》

小忍子交數

好些俗語流傳至今,有一定的人情道理在,如「姣婆守唔到寡」、「狗改不了吃屎」、「狐狸終於露出尾巴」……很簡單,你是什麼人,坐什麼位,肩負什麼政治任務,雖然隱忍蟄伏,但某一天「醜婦終須見家翁」。
港台上下員工政黨代表,發起「不信任鄧忍光運動」,維護編輯自主、言論及新聞自由。電視畫面是繫上一條一條的紅絲帶,代表「火紅的心」──這些紅心是愛國愛港,不等於愛黨,大家早已清晰表態。廣播處長小忍子着同事作「思想交代」,政治干預是另一種顏色,怎能混淆一堆,也侮辱了「紅」色。
不但一向捍衛港台獨立自主的前廣播處長張敏儀,前副處長吳錫輝對事件表示心痛,全港市民各界也感唇亡齒寒,不知潛伏的魔掌又伸展至哪方?當傳媒工作者被打、被關押、被恐嚇、被逼向黨交心……日後大家看到的報導和節目,除了日期之外,都是公公言論。
自從一年多前,小忍子踏上黑地氈步入港台,難道你們沒心知肚明?忍到今日,高薪優職的政治傀儡算忍得久了,算對得起公帑出的那份糧了。

17/Mar/2013
《蘋果 副刊》

蘋果聲色:Middlebrow一詞應該如何中譯?

如果任我來譯,我大概會譯做「在品味上的中產」吧,我想我是這個階層的一分子,而基本上我們這個階層的大事不是期待《一代宗師》,不是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而是對英國電視連續劇《Downton Abbey》的着迷。
上個月詹德隆和他太太Cecilia請我和張敏儀在中環香港會晚膳,我們四個都是愛看電影之人,席間主要話題自然不離古今中外的電影,以我們的年齡和口味,談論的片種也自然集中在「古」與「外」,相信除了詹德隆也沒有多少人記得有部叫《The4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的電影吧。
在香港會這個洋溢着濃厚英國殖民地色彩的環境下,我不期然帶出我已追了三季的《Downton Abbey》作話題,滿以為馬上引來熱烈討論,殊不知我們的主人家一臉不以為然,把話題轉到別處。唉!原來我們的確是處於不同的品味階層,詹德隆顯然對這部在世界很多地區熱播的劇集並不過電。
我說熱播不是指它收視爆燈,但它似乎真的俘虜了一大群「品味中產」人士,對於這個階層,英國貴族確是有着不可擋的魅力。
在香港,以前名牌中學曾經大都有所謂「Eng lit」課程,在那個年代調教出來的名校女生,直至現時一旦談到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仍愛搬出Mr. Darcy、Mr. Heathcliff這些名字而不是甚麼四大天王,當然隨着英國文學一科在中學式微,相信已越來越少人知道這些Jane Austen、Emily Bronte筆下的帥哥了,但不等於對英國的情意結從此消失,特別是英式貴族。其實貴族這個階級在現在社會早已名存實亡,可能正因是買少見少,middlebrow對這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階級更是飢不擇食,富過數代的「old money」也一一羅致列入心目中的貴族行列了,而《Downton Abbey》開宗明義是講lords& ladies,怎不為趨之若鶩!
《Downton Abbey》骨子裏其實只是一部言情劇,談不上甚麼深度,但它的創作人Julian Fellowes很用心去鋪排情節、刻劃角色、揣度對白,而且緊貼歷史,從開場報章頭條刊登的鐵達尼號沉沒開始,經過電燈電話的使用、婦女爭取投票權、愛爾蘭爭取獨立、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感冒等大事件都一一與劇情結合,眾多角色亦兼顧了社會上中下各階層,從有銜頭的貴族到醫生律師專業人士到新發彩的商賈到為富人打工的僕人個個都有戲,如果仔細看,甚至僕人與僕人、貴族與貴族之間都有更精細及微妙的次階層分野,就是這些一絲不苟的細節令到此劇閃爍出一分精緻典雅的光芒。
當然視覺包裝也是不可缺的一環,而它確是做到美輪美奐,賞心悅目,那些貴族排場,以及僕人職責和分工的仔細都令人大開眼界,加上節奏明快,支線繁多,即使未必條條線都合你的口味,但像一頓豐富的自助餐,怎麼都會找到合胃口的。
最重要的是製作人抓到了middlebrow的心態,當我們惡補了一兩集,很容易就飄飄然,把這部劇當正是我們的集體回憶,甚至不期然嘲笑劇中男主角Matthew的中產母親大鄉里唔識嘢,讓我們有機會一嘗貴族的優越感。怪不得《Downton Abbey》在尋常家如此受落了。
剛才我提及和詹德隆在香港會那個飯敍其實仍未講完,他對《Downton Abbey》似乎不願置評之餘,還從包中拿出一張光碟,說我應該看這部《》的先驅《The Shooting Party》。
這部名演員James Mason的遺作,講述某個周末一位英國貴族邀請一群他的好友到他鄉間大宅,男的進行他們的紳士運動──狩獵,女的優閒地聊天八卦,完全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危在旦夕,他們當中將會有人戰死沙場,即使沒有上前線,他們的階級亦將逐漸被取代、沒落,像這種周末狩獵的生活方式也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是一種很宿命,很doomed的調子,一首貴族的輓歌,詹德隆在此時此刻推介如此沉重的電影,是不是對現時我們的政治環境氣氛的回應呢?在席間他不是有提到一位立法會議員曾經在一間國貨公司的絲襪部任售貨員嗎?

14/Jan/2013
《蘋果 副刊》

蕭紅、蕭軍、端木蕻良

張敏儀飛到哈爾濱去探許鞍華的班,真不容易,大雪紛飛,北國冰封的日子,鞍拍的「黃金時代」講蕭紅這位短命女作家的一生,可憐她短暫的三十一年生命,經歷了戰亂流離,分合離異以及病痛,生於黑龍江,死於香港。
敏儀傳來圖片還有蕭紅紀念魯迅的詩,記得魯迅當年十分賞識蕭紅,曾為她的作品「生死場」寫序,他認為蕭紅的成就會超越已成名的丁玲。蕭紅的「拜墓詩──為魯迅先生」: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義,你的死總覺得是帶走了正義……。她哭魯迅,而她死後那位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悼念她,在蕭紅墓畔口占四句:走六小時寂寞長途,到你墓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着,長夜漫漫,你卻卧聽着海濤閒話……
不相信蕭紅在淺水灣畔或赤柱聖士提反山坡兩處的芳魂已安息,不會聽着海濤閒話,她短暫的一生,那麼多未了的夢想與心願,若當年戴望舒肯傾聽一定聽見哀鳴與夜啼,畢竟兩人未曾結緣,始終隔了一層。
蕭紅的幾個男人都是負心人,第一段當時才二十歲,在旅途把她拋棄,後來碰到蕭軍也不得善終,東北的所謂爺們恐怕也曾動過手打她吧,尤其在此君受過毛澤東、周恩來賞識接見之後,蕭紅的命運也與第一段一樣。端木蕻良雖正式娶了她,但在蕭紅病中,香港局勢如同張愛玲筆下傾城之戀的時期,他一直不曾出現;她最需要他時,他行蹤成謎,與張愛玲相比,蕭紅活在世上比張少了四十四年,也許因此而少受更多的折磨。

13/Jan/2013
《蘋果 副刊》

形諸於口化為無形

轉眼間一年的三分之一已過去了,再回首怎能不悚然心驚?回顧那逝去的一百多天,乘着有限的年光仍在急馳着不停留,好歹也要檢討一下,試着先做一個小結吧。
這一百多天裏,最親密的伴侶名叫疼痛;左肩的疼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到了今天仍然不離不棄,於是懷念起那輕輕鬆鬆,無痛無災的自己,而那時卻有別的埋怨,如今想起來對自己的不知足感到抱歉。
為何有此覺悟?事關勞動節假日,在返港的張敏儀召集的午宴上,潘迪華講起自己近年來至少有十種病纏身,敏儀認真的請她一一列舉,她從眼耳口鼻開始說起,愈說愈是意興闌珊,對於像她這樣的八十後,這些小病小痛實在不算什麼,潘姐一向對自己要求高,以昔日之我來比較今日之我當然諸多不滿,此刻頓時意識到敏儀的用心良苦,先讓她來形諸於口,如此則不知不覺的化於無形,就像我們有時為情緒所困,自苦自溺,以為有千般委屈,但若有人肯替你分析解困,願意傾聽實際情況時,在敍述時或會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了,原來一切並不那麼嚴重。潘姐耳聰目明,百無禁忌,反應更是靈敏清晰,她監製的XO辣醬在我心目中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名牌醬,試過那些烹飪高手的出品後,潘姐仍排第一位呢。
是的,今年我的生肖是犯了太歲,但上天眷顧,只給我一些疼痛與不便,仍可以接受,若有一天,我也想埋怨什麼,會想起敏儀那妙方先要人形諸於口,說着說着反而化為無形,接着會慶幸歲月帶來的一切。

7/May/2013
《蘋果 副刊》

半部與一生

劉培基紀念梅艷芳逝世十週年;照片中看到許多影視界名人盛裝出席,台上扇狀排開,主禮嘉賓之一的張敏儀致詞的雋語會後傳了開去。好奇的詢問了幾位我所認識的在場者,複述得雖不全面也錄得了一些,她說:劉培基用半部自傳和這個展覽來紀念梅艷芳的一生………每一件衫的背後都有一首歌、一段回憶,每個人都可以聯想起自己的故事。不只是美麗的形象,而是整整二十年香港最輝煌最積極中西合璧自由奔放創意無限的印記……。我相信劉培基與梅艷芳的情誼死生不渝固然令人動容,但這次十年後的紀念其中的深意他自己也未必全能明白,敏儀能理解到這一件事的本質與精髓,這就是她性格中最大的特色,這番說辭。不為之動容者幾希?
「此中有真義,欲辯已忘言」人生中有許多時候我們受到情感的播弄,隨心去做些什麼,無論諒解或不了解的人,甚至連自己也不能明白在那個時刻它所隱含的意義,若有知我者,把一切合理化,知我又寵我者能將它提昇到一個自己本來未豁然領悟但因為這一個帶着了解的提醒而更能自我期許的繼續堅持下去更不知有多欣慰;俾面派對底下,超乎歲月生死的情誼反而是主催了。
想起十多年前在新鴻基中心的海都晚餐,梅艷芳走進來,一眼見到張敏儀情不自禁的攬着她又錫又盛的情景恍如昨天。今天這人因為她千里迢迢趕回來,為了她輝煌短暫的一生,為了她那些傳奇經典的這一番肺腑之言,何嘗不是一份生死不渝的情誼。

27/jul/2013
《蘋果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