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November 2009

一頓又一頓的飯局

「巴黎,流動的盛宴」小說家海明威說的。

「香港文化圈,也曾有過流動的盛宴,不過,總得有主催者,才能成事。那是屬於上一輩文化人的活動,這一代的文化人,愛各自精彩,不再有類似的飯局了。」

說的到底是不是事實,不得而知。上一次出現的文化飯局,是浸大今年年初歡迎台灣作家王春明的飯局,前一年則是韓少功的飯局,負責主催的是鍾玲教授,那是她職責所在,飯吃得舒服,大家客客氣氣,卻很難會擦出什麼火花來(不會有什麼可供辯論,爭議的課題,飯局也就乏善可陳了)。

大概屬於例行公事式的飯局,皆有此毛病,不冷不熱的場面,飯是吃了,卻不見得有什麼驚喜可言。我們出席,是為了見見作家,就此而已。桌上菜式是好是壞,倒不在意。

就此而言,港台八十年代的飯局,都是因為見作家而去的,像一九八四年見三毛,那時她的「沙漠」文學作品熱賣,她的出現,是有吸引力的,那一年的三毛,散發出來的光和熱,確實沒法擋,難怪中國老一輩作家姚雪垠也要為她傾倒,據說還成了莫逆之交。幾年後再見三毛,她的神采不見了(她的丈夫荷西遇溺身亡,她說過的是雖生猶死生活),那頓飯,吃得沒精打采。

港台的開卷樂節目,每年的徵文比賽,投稿者水準極高,有後來成了文化人的陳雲,當年的書評,寫得出色。那一年的頒獎嘉賓,是柏楊吧。港台大姐張敏儀隆重其事,那一年的頒獎禮最具特色,柏老顯得特別高興,與新婚夫人張香華一起到來,那一晚的飯局也顯得最有生趣,柏楊談笑風生,出席的還有徐速夫人。說起徐速,我們自然不會忘記他的《星星,月亮,太陽》一書,改編成電影,由尤敏,葛蘭,葉楓擔當主角,戲拍得不怎樣,三位明星卻是我們年輕一輩的偶像。還記得念小學那年,參加徐速主編的少年雜誌徵文比賽,拿了個優異獎,到出版社領獎,徐先生將獎金(好像是港幣十元正)交到我手上,那是我惟一一次參加徵文比賽,而又惟一一次獲獎。

當年港台一年一度的飯局出席嘉賓還包括白先勇,林語堂女兒《讀者文摘》主編林太乙,可以見心儀作家,吃變得不重要了。

這樣的飯局在港台不再主辦徵文比賽后成了絕響,要吃文化飯,得看我們文化圈具號召力的大哥大姊有沒有興致「吹雞」召集一等有關人士出席飯局了。戴天,「小李飛刀」,張大姐皆有此能耐。天地出版社也曾主催過一兩個特別飯局,出席的有不愛露面的李碧華,亦舒,鍾曉陽。另一次是賈平凹,都是不愛說話的作家。

這樣的飯局在二十一世紀初已是可遇不可求。遂想起八九十年代在台灣,出席了一趟兩趟瘂弦主催的飯局,記得那一次瘂弦對我說:「你一定不怎樣習慣這樣的吃喝場面,也以為我只顧飲飲食食而不再寫詩了。」

當然不會這樣想,文化人也得吃飯,見面喝杯茶或飲咖啡,自然不及吃頓飯高興。台灣文化人飯局,才是流動的盛宴,每個晚上,總有一個兩個飯局在進行著,要吃,總會找到合適自己的飯局。

香港恐怕已過了文化人飯局的光輝燦爛的日子了,文化人各自修行時刻經已到來,流動盛宴,已移師至上海,北京了。

覆讀者:Gary Snyder到過寒山寺誦讀他的作品,與他喜歡詩人「寒山」是兩回事。


22/nov/2009 

《蘋果副刊》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Friday 20 November 2009

街坊價星級法菜 New York Cafe

今天跟大家推介我喜歡的西餐以及日、韓餐廳。本地芸芸西餐廳中,首推位於元朗交通廣場的NewYorkCaf暘,這裡幾乎是我半個飯堂,每次工作或旅遊回港,必定到此光顧。餐廳老闆跟我一樣,是在元朗土生土長,我們相識後,更發現原來我倆的父親早已認識,很有緣份呢!店主在外國留學回港後,曾於金鐘的JWMarriott酒店任職餐廳經理,對西式美食甚有認識,這裡做的正正是法國菜,簡單卻十分地道。餐廳的洋蔥湯可謂冠絕全港,廚師先將洋蔥煎香調味,配以牛肉清湯底,滋味濃郁,由於洋蔥遇熱即釋出甜味,有些客人認為過甜,我則認為很對味。另一道我最愛的煮青口,簡單地用香草及白酒烹煮,卻是鮮香味十足。在這店享受到的是酒店級水準,然而收費卻是元朗價錢,晚飯連酒水才二百元一位。我帶過前廣播處長張敏儀、導演許鞍華等嘴刁人士來用餐,他們也一致讚好。

說到傳統法式青口,法國品牌 agnès b.開設的餐廳lepaingrill暘,亦不讓NewYorkCafe獨美,因為它們做的法國野生青口同樣香噴噴,每隻青口件頭不大,但肉質鮮甜無比。另有一道龍蝦奄列也是滋味滿分,不過這道菜只供給熟客,並沒有放在餐牌上。 agnès b.餐廳有好幾家分店,其中禮頓道那家別具法式風情,但我偏好中環ifc的旗艦店,因為其裝潢像一個大花園,天花透下柔和的自然光線,很是舒適。 ifc還有另一家心水推介,就是嘗意大利菜的Isola。我喜歡那裡的自助午餐,有多款Antipasto供應,大量醃菜十分吸引,面對海景的靚View,更是賞心悅目

日本菜及韓國菜我亦有心水推介,香港有不少日本餐廳均能做到正宗口味,其中一家就是位於灣仔的老字號友和,我每次去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日本菜要做得好,材料選取最重要,友和的材料很新鮮,每星期有飛機貨到港,間中更會有罕見的食材,像吞拿魚精子、北海道冰鎮生粟米等。餐廳另有一鎮店醬料,就是三文魚XO醬,加入三文魚肉炮製,倍添鮮味。

另一家叫SAE的日本菜亦不俗,每次在灣仔想不到吃甚麼午餐,便會到這家店。老闆出身自君悅酒店的鹿悅,為人和藹可親,常與我談天說地。這店菜式風格前衞,備有六至十人的私人廂房,最適合跟好友聚會。至於韓國餐廳,必數堪富利士道的三本,店鋪由韓國人主理,他們的覆盆子酒很香甜。所謂覆盆子,即Raspberry,韓國人採摘來自長白山上熟透的覆盆子釀成美酒,不論配韓式燒烤、Kimchi又或是一鍋骨膠原極豐富的牛膝筋,同樣美味誘人。



20/nov/2009 

《星島》飲食街

鄧達智 

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配酒教室﹕Perrier-Jouet香檳 有外表有內涵

配酒教室﹕Perrier-Jouet香檳 有外表有內涵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張敏儀說不太懂酒,但勝在懂酒的朋友多,每次飯局,總有人預先備妥。今次也不例外,記者帶來1811年誕生的品牌香檳Perrier-Jouet,其銀蓮花(Anemones)的瓶身圖案最為人樂道。從前確以人手逐個瓶子繪畫,如今當然由機器代勞,而機器也十分精密,能夠模仿手繪效果。此彩繪瓶身曾經停產,直至1964年才恢復,為了配合Perrier-Jouet更高級的Belle Epoque系列重新推出。至於2000年生產的Belle Epoque,貫徹微風一般的輕爽韻味,卻不失香檳應有的平衡結構,風格沉穩,還帶點陳化芳香……我覺得外表與內涵皆與張敏儀很配襯──這位曾被譽為「最美麗的女高官」的女士,出生於1946年,在官場上仍能保留個人風采而不失莊重,敢言堅持,既有外表,也有內涵。

--伍成邦

traced : 7/oct/2009 @ http://ol.mingpao.com/stardinner18a.htm

「現代人太愛講飲食逃避」

「現代人太愛講飲食逃避」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從未做過「飲食節目」的張敏儀,明言因為「名人起筷」並非只談飲食才答應現身。「現代人太愛用飲食節目來逃避一切了!」她解釋,雖然我們正在做飲食節目,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現在已經太多這類節目,說得嚴重些,有些人透過飲食,說話可以避重就輕,講飲食,對他們來說容易許多。

「大姐」來自女編導

「大姐」來自女編導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張敏儀早出道,早成名,70年代初,已經帶隊拍外景,那時候,很少有女編導,一眾男同事不慣叫女性做導演,也不慣叫她張小姐,於是為她起了「大姐」的外號,沿用至今。這個外號,不但令她變得親切,也很切合她的事業,她先後出任新聞處長及廣播處 長,真正當上了傳媒的大姐。

太平山餐廳 時光倒流

太平山餐廳 時光倒流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這山頂磚屋是香港地標之一,改為餐廳後,經營權雖易過手,但餐牌食物卻未敢貿然改變,只因這兒實在太多死心塌地的顧客,他們不但要在這「二級歷史建築」裏享受時光倒流的感覺,連食物也要有一定的懷舊色彩,星洲炒米、海南雞飯、印度 乳酪烤雞……處處流露往昔情懷,唯一不會和你懷舊的──是收費!

「只說一半」的真義

星洲炒米收158元加10%,請勿與茶餐廳比較,那是用餐廳獨門自家製的咖喱膏做成。幾經「拷問」,總廚才肯透露,咖喱膏放了香茅、南薑、乾葱、蒜蓉等,其餘不講了;那麼海南雞飯呢?浸雞專用的鹵水汁料有金華火腿、當歸、花椒八角等,其餘不說了。樣樣只說一半!叫我想起張敏儀擔任新聞處長時,向傳媒交代中英爭拗期間的手法﹕We don't tell lies, we tell half-truths!講到這句,張敏儀要求澄清此話的真正含意﹕「我們一定不可說謊話,但真相不能每次都傾盆而出!」尤其中英會談期間,未有結論之際,不能把中間的一半全部透露。真相只講一半,其餘一半不是不能說,而是暫時未能說,所以當年才有這麼一句話。

秋日登高歎早餐

張敏儀多番讚賞太平山餐廳的環境﹕「這是唯一不用搭飛機,不用搭船,就有暫時離開香港的感覺。」她建議秋日清晨,步行上山,到此享受一頓豐富早餐,整天都會心情舒暢,更說這裏的早餐不錯。餐廳公關聞言,馬上抓緊機會推介周末任飲香檳早午餐,而這裏所選的香檳,頗有水準。但要有心理準備,人均消費500多元,不算便宜。

大平山餐廳

地址﹕香港山頂道121號

電話﹕2849 1000

鏡頭以外﹕自煮蝦米湯暖心窩

鏡頭以外﹕自煮蝦米湯暖心窩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拍攝期間,張敏儀突然反客為主問記者「你為何不問我是否懂得烹飪?」

記者說,「我猜你不懂,因為我根本無法把張敏儀與廚房聯想在一起。」張敏儀說記者「唔畀面」,還打趣地要求記者在鏡頭前正式問她一次。她活潑開朗的一面,很有感染力,記者也投入地問﹕「那你懂得烹飪嗎?」

獨沽一味comfort food

大姐答﹕「不懂……但懂得一味,炸菜粉絲蝦米湯……那是在歐洲居住太久,吃得西菜太多之後,煮給自己吃的comfort food……很簡單,不用放油的。那股熱騰騰的感覺,叫我感到舒服。」

大姐說,即使身在加拿大 ,吃過很有水準的奶茶菠蘿包後,也不及回家炮製一碗炸菜粉絲蝦米湯來得貼心。

名人起筷 —— 張敏儀身在流浪心在港

張敏儀 身在流浪心在港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聰敏勤奮兼具風采魅力的張敏儀,曾表示已經進入「半退休、半流浪的生涯」。《名人起筷》第二輯,難得請來從未做過食肆介紹與任何飲食節目的「大姐」,暢談她如何回望過去,享受當下,一場源源不絕的真情對話,最貼切的形容,莫過於套用章詒和的名句﹕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

跟貼時事 服務香港不必從政

近年,張敏儀只有一半時間留在香港,其餘時間周遊列國,她口中說是流浪,實際該是「富貴版」吧。馬不停蹄,都以旅行為主,去北京 陪黃永玉度生日;每季專程飛往加拿大 ,陪老朋友去看醫生;到英國 與尤德夫人飲茶看博物館……

對香港人來說,如此活著,實在「過於清閒吧」。於是記者直問,以她的魄力與智慧,何不繼續服務香港?更何况,留港的時間,她仍保持每天看5份報紙的習慣,可見她依然關心港事,依然對政治敏感。

張敏儀說﹕「我仍然很留意香港的事情,但關心與服務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要當議員或者每天寫一篇評論。」她表示,仍常「跟貼」某些時事,分析和思考,也知道在什麼情况下,可以提供協助──但不一定要站在最前線。

「召舊將重組政府 定必有效率」

愛幕後的性格,在她年輕時已見端倪。中大畢業後,張敏儀曾任麗的電視節目主持,節目原本叫《青年聯誼會》,已故才子黃霑 當時說「聯誼會」不好聽,改為《現代青年》,專門介紹年輕人音樂藝術,張敏儀就同時兼任助理編導。後來的路,就是編導、監製……「等於現在你問我,要貢獻香港,不一定要讓人看見,卻仍做到很多事情,我選擇這個方式比較適合我。」

張敏儀續說﹕「香港人才非常多,如陳方安生 王永平 、葉澍堃、馬時亨 ……他們都說暫時不工作……還有鄺其志、林煥光 ,這些都是仍然年輕能幹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才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崗位呢……」記者插嘴問﹕「你認為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不願再為香港政府做事呢?」

張敏儀答得毫不閃縮﹕「這個問題很難,要他們自己才能回答!但我想舉一個例,你把我剛才數過的,還有未數過的人,你很容易會想出有十幾位……」及後,她又忍不住補上幾個名字﹕「關佩英、李麗娟、周德熙 梁錦松 陳祖澤 、施祖祥……你把這群人召回來,重新組一個政府……這個政府一定會很有效率。」記者笑說,那我要把面前的印度 乳酪烤雞,以及「大姐」剛說的話細味一下,看誰的味道比較濃。

關心港台 新變化 替黃應士不值

從1980年代大姐已開始講,一個成熟及開明的國家,應該有一個公營廣播機構,由納稅人支持,屬於市民的。原因是不應受到商業考慮而左右方針。對於政府建議特別委任15人作為香港電台 「顧問」,張敏儀首度開腔表示,1986年,當時的律政司 唐明治已具體宣布了廣播事務管理委員會的決定,讓香港電台轉型為一個真正的公營廣播機構,正式脫離政府架構的身分。

「3年前,特區政府 委任黃應士等人組成檢討委員會作研究,得出結論是,香港需要有公營廣播,但港台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不適宜轉型為這個角色,這是黃應士的結論。然後,港府拿了報告18個月後才突然宣布,維持港台作為政府部門,但又認為港台已經可以擔當公營廣播機構角色……其實與委員會報告內容剛相反;卻沒向公眾解釋,為何推翻檢討委員會報告。我覺得,這對於由黃應士率領等資深傳媒人作出的結論,有欠公道。」對於這15人的「顧問」組織,張敏儀已知港台工會感到相當顧慮,她將會以市民身分,就此再發表意見,期望把握這兩個月的諮詢期,各方能把問題再清楚考慮。

「純品」傳媒激化 官邸應稱宿舍

幾十年來,傳媒變化很大,張敏儀形容,六七十年代,香港傳媒很「純品」,當時政府新聞處 發布的消息,新聞從業員照例採訪,即使到80年代,傳媒對港府高官的講話,都會努力報道,很少質疑。但到中英會談簽署後的80年代後期,市民意識到,香港不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從政改討論到立法會 直選運動,傳媒開始激化……傳媒生態改變了。

但不變的,是仍有傳媒愛把高官住宅寫作「官邸」。張敏儀說﹕「除了特首辦公及居住的地方叫作禮賓府 外,我不認同傳媒慣常把其他高官的住宅一律叫作『官邸』,那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當官』的感覺很重。中國傳統上那個『官』字,實在太厲害了。作為公務員,應為『公僕』,無論有多高級,那都不過是政府給予居住的『宿舍』。」

與張敏儀談往事論政事,可以談上三日三夜,她思路清晰,立場毫不含糊,描述細節,猶如昨天發生一般清楚,雖說「退休」,但在她心中,往事並不如煙。

張敏儀多媒「睇」

網址:http://ol.mingpao.com/stardinner18a.htm

採訪﹕伍成邦

攝影﹕陳淑安

編輯 黃敬安

Thursday 24 September 2009

大合照少一人

香港電台一名合約工人在職工作時突然死亡,家人要求港台發放恩卹金,港台根本莫財,唯有問政府,政府梗系照規矩辦事啦,合約工人根本無甚福利可言,如果該名不幸死亡人士系公務員又唔同講法,港台素來一台兩制,公務員人數已有多年凍結不變,大量聘請嘅長期合約工唔可以轉做公僕,於是同職不同待遇,今次就因為發生在職死亡事件,凸顯出矛盾,相信政府有排煩。

張敏儀離開港台後,港台是非好似特別多,邊個做處長都做到頭大,認真難搞。講起張大姐,最近政府新聞處慶祝成立五十年,開咗個大型酒會,曾特首、唐司長、黃司長以及歷任處長來張大合照,連陳祖澤老爺都請埋出嚟。

左丁山望住張大合照,望極都見唔到張敏儀,唔通現任處長黃偉綸唔記得咗請張大姐到場,或者奉命詐唔知?後來公關大姐大來電,叫左丁山唔好亂咁猜測,張大姐冇出席酒會,只因出埠旅行,不在香港啫。

又有咁啱嘅!記得又曾睇過一張大合照,就係機場金庫開幕之日,出席大人物有曾財神、機管局行政總裁許漢忠、商品交易所主席張震遠等,但唔見香港歷史悠久嘅金銀貿易場代表在,記得機場金庫之成立系唐財政司長、馬局長時期推動嘅,出主意嘅就有金銀貿易場人士,但如今落成開幕咯呙,金銀貿易場好似變成秋後扇,點解會咁嘅?

後來在馬場碰到有關人士,據講是曾財爺大力鼓吹香港成立商品交易所(Commodity Exchange),市建局主席張震遠系麥肯錫出身,非常醒目,立即籌辦一個商品交易所,支持曾財爺,反之,金銀貿易場就想自己開辦黃金期貨交易,唔合財爺脾胃噃。結果從來唔做黃金買賣嘅港交所後來居上,率先推出黃金期貨,但交投冷淡,而商交所又話好快推出黃金期貨,至於黃金貿易場嘅期貨交易申請,仍然留在冷宮雪藏。

有關人士話,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但在黃金方面,以前從無金銀期貨交易經驗嘅機管局、港交所、仍未開幕嘅商交所爭住嚟做,得政府支持,老經驗嘅金銀貿易場就企喺旁邊冇人理,有冇人明白其中道理呀?




24/sep/2009 

《蘋果副刊》 左丁山

Monday 14 September 2009

1949遇故人

如果你是1949年代的人,過往60年失散重逢故人多的是。
1997?失散比離散的人少;說是一個轉折,少卻大時代的悲歡離合。
49與97都是數字遊戲好名字,自從香港蘭桂坊97餐廳開業,內地城市以數字冠名地標亦也不少。
祁文傑跟我說,吃大董的烤鴨不若去1949。
1949?啊,去過的,但跟烤鴨未能對號入座!
他發短訊傳地址過來:工體北路,盈科中心南面,離三里屯隔街之遙,的士來到街口,突然醒覺:當然來過,Gallery 49看過展覽,Taverna吃過地中海系菜式,Well Bar及Sugar Bar兩吧都是周末盡歡老朋友李孟夏最喜歡相約碰頭地方,北京星空下悠然安靜,淺喝輕談甚爽。
他也曾經說到The Hidden City(英文名字方便老外,本地人都統稱整個既通俗又有前49北京西方味濃書卷氣小區叫Club 1949),一直抗拒,氣氛不太對口徑,還是去大董罷,南新倉分店眾人都沒太壞評語(吾友劉健威持不同意見)。

最近跟「才女團」蔣芸領隊,張敏儀、葉潔馨、駱友梅、蘇狄嘉並李怡一夥名為向王老師永玉賀壽,實為食遊一趟北京,敏儀尋得香港馬會同一條金寶街走兩分鐘金寶匯分店,大家吃得十二分稱心(雖然芝麻燒餅還是馬會中餐廳的優勝無與倫比。)
終於,有幸祁文傑堅持,孫郁標、於常海與我吃了一頓精緻得沒話說的晚膳,除了肥美不油膩烤鴨,冷盤響螺片與芥辣鴨掌都清爽銷魂。運營總監(內地用詞,運營=營運,素質=質素,盒飯=飯盒……在下認為更合邏輯;你會吃飯盒嗎?)
送上店中間附設Bolli香檳吧專門Bollinger香檳祝重逢……是重逢,葉中強Amin從前服務我舊時中環鄰居Va Bene,那裡與M At The Fringe都曾經是我飯堂。
多年失散原來在北京服務香港Elite Concepts旗下1949;總廚林金勝、林家豪全為港人,重遇不唏噓,重歡笑。



14/sep/2009 

《蘋果副刊》 鄧達智

Wednesday 12 August 2009

Face to Face:鄧小宇不寂寞

約鄧小宇做訪問,有點緊張。
一,是人們把他稱為「品味判官」,咁又係,想當年的《號外》寸嘴又勢利,而鄧小宇寫人寫衣著寫音樂電影品味,踩人寸人起來那種Bitchy法,我怎能逃過他的法眼?
二,是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鄧小宇!他寫得不多,而且已20年沒有推出作品集,一個《號外》編輯就對我說:「陳冠中上了神枱,但很多人還是不大知道小宇。其實他一直有寫。」
難怪小宇在新書《吃羅宋餐的日子》中寫到:「那種感覺是寂寞的」。
但訪問前三天,只有25歲的女同事拿著6本小宇的新舊作,要我幫手攞簽名,證明他不寂寞。
而其實他的創作依然影響著新一代寫作人,例如近兩年的「第一身寸嘴女行政人員小說/散文」,根本是錢瑪莉的變奏,不過他說「王迪詩?沒有看過」這個話題就完結了。
因為更值得談的太多了,他怎會寂寞?

記者:何兆彬

鄧=鄧小宇 蘋=蘋果

可愛五十年代

寫年少生活,寫電懋、寫當年女星、寫費里尼,雖然小宇也看日劇也去信和,但《吃羅宋餐的日子》一書就是很懷舊的,但他懷的卻不是自己二十多歲,萬物騰飛的七十年代。




蘋:你形容過七十年代是「有趣的年代」。七十年代對你來說是一個黃金年代嗎?

鄧:我不喜歡七十年代的。但七十年代對香港來說,的確是個重要時刻,特別是Baby Boomer一代,成長了,他們是第一批去完外國回來的,之前的人去了美國就不回來了,我開靚車住郊區,做乜要返來同你逼呀。
但到了七十年代,我這一批人讀完書返來,在不同的程度有影響到香港。
《號外》是影響了一代人,但同代亦有另一批人,不談品味的,可能是做Banker,他們做事也與上一輩不同了,整件事影響了香港,各個行業都有一個衝擊。

蘋:對你的衝擊如何?鄧:因為我進了《號外》,接觸到多姿多采的圈子,接觸到廣告界、時裝界,例如感覺到時裝界女強人的冒起,整個市容都不同了,女人開始不穿長衫了,穿吊帶裙了。
我們母親那一代去飲,正經一點時都會穿長衫的。

蘋:你不喜歡七十年代的原因又是甚麼?

鄧:嗯……會不會你自己喜愛的年代,也不是你清楚記得的?
例如五十六十年代對我來說,不是清晰記得起的,反而模糊點,會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吧。
七十年代時我二十多歲,開心得意,但自己不是太鍾意。
五十六十年代會更單純可愛一點吧,其實七十年代是現在社會的雛形,那年代剛爆出來,現在就開花結果了,都是同一個模式吧了。

蘋:五十年代卻很不同吧?

鄧:五十六十年代整個社會要求唔高,係好可愛的,現在的人甚麼都要求了。
當時的人好窮,但都接受,因為沒有渠道表達呀,只好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並試著改變命運。
只是,我是對那年代完全消失的一種懷念吧。

(蘋:七十年代你們做《號外》,年輕,又有影響力,不也是很值得懷念嗎?)

哈,身處時又唔覺,過後回看的確是這樣;現在我們也不喜歡這年代,但也許以後回看,2009也是一個大時代吧。

蘋:我記得你在新書發布會中,談到當年因為DJ在電台播過Joan Baez,影響了自己一生,反而那DJ自己倒忘記了這件事。
你提醒我們做傳媒的,要好小心。

鄧:對,像我有個朋友,30多歲,他小時也看《號外》。
他當年因為也看了《號外》,他說服了所讀的民生書院訂閱《號外》,之後他到外國念設計,也說服了學校訂閱。
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做了一些事,影響了一個細路咁深,天曉得真係有影響力。
但就真的是有個細路哥因喜愛美術,結果念設計,覺得《號外》在某程度上造就了他……所以傳媒的壞影響當然有,好的也不少,我們大家播了種大家都不曉得。
所以更令我覺得,做傳媒不要太輕率吧。
別每事都想到做善事有善心,千萬不要有這些大理想,但每一件事都不輕率,認真的去做,要對得起自己。


還有很多錢瑪莉


八十九十年代,錢瑪莉的身份可是城中秘聞,只有人談沒有人知。
這些年,隨著《Sex & the City》的興起(兩者結構極其相似!),小宇也公開了他就是錢瑪莉的身份。
可惜,《穿Kenzo的女人》已成絕響。



蘋:78年你開始用錢瑪莉筆名寫《穿Kenzo的女人》,你說過是因為你發現了新品種的女人,其實之後有沒有再發現新女人?

鄧:我想是有新品種的。我完全不是針對o靚模,但這也是一種新的品種!
只是我沒有看到有值得書寫的品種吧。
錢瑪莉的那種女人,直至今天很多女人還在走同一路線呀,只是也許再開放些。
其實錢瑪莉是唔結婚都唔會死的女人。
在她之前的女人,都是出來做幾年事,然後嫁人退休,相夫教子。
你看鄧蓮如的那些徒子徒孫,都可以做個跟男人抗衡,很霸道的女人!

蘋:雖然錢瑪莉如此厲害,但為甚麼她還是一開始就說明:「我寫專欄是因為不開心,不開心是因為男友不求婚」,這麼恨嫁?

鄧:因為女人有自信心,才會這樣說呀。
沒有自信心的女人是永遠不提結婚的,我們也許都認識一些親人,嫁不出去的人是不見人的,永遠躲起來。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有些女人大大聲說「自己老了,無人要啦」,其實是在玩緊、曬緊命。
因為她們太肆無忌憚,這樣說的女人其實不簡單。

蘋:大家都說《Sex & the City》很像你的《穿Kenzo的女人》,你是自己發現還是朋友告訴你的?

鄧:我自己有看,的確是似得離奇,連佈局都似,例如4個女人之中,有個女人是較開放的,女主角是理智型的,一個是儍更更的,它有個女律師我的是秘書,她永遠爭少少的,跟著大家像妹仔一樣似的,被大家嘲笑的。

蘋:你有重看《穿Kenzo》嗎?會忘記了自己寫過這樣的作品嗎?

鄧:經常有!看看嚇就覺得我從前寫得還不錯嘛,就像看其他人作品一樣,仲會追看o忝!
因為想知道劇情發展。

蘋:可惜博益倒閉了就絕版了,會重出嗎?

鄧:目前在跟博益談,得先花一個價錢把它買回來。已經在談了。
陳冠中曾出版過一本《Mary錢瑪莉》雜誌,那邊有十多篇大家沒看過的文章,會在它加進去。

蘋:我記得你提過,從前寫作時也是年少氣盛,有些文章寫完,如今會後悔反省了……

鄧:對呀,就是年少嘛。有時為了效果才這樣寫,現在看來都幾衰o架,犧性了真正的感覺。
但真正的我,向來都站在弱勢社群那一邊,錦上添花的事用不著我。

蘋:《信報》作者林沛理早前寫到:「要見識鄧小宇的true colors,要看的書不是《吃羅宋餐的日子》……
一個變得Mellow的鄧小宇只是鄧小宇的A貨,一個Bitchy的鄧小宇才是真正的鄧小宇。」
你怎看?

鄧:呀……我想,人的記憶是很奇怪的,我重看《偏見與傲慢》,大都很Sentimental啫,而新書寫到李麗珊97年還在「兀」像個賴死不走的來賓,仲好刻薄……都幾衰o架。
這作者也許不熟識我吧。

《號外》凝聚力

追源溯始,鄧小宇建立文化人的第一個身份,就是與陳冠中等人創立《號外》。陳冠中是他中學同學,而邱世文則是陳的大學同學,一個拖一個的,建立的不只是香港第一個西化到不得了中文媒體,更是一種社會上沒有的流行文化。

蘋:這些年來大家都說當年《號外》多有影響力,有估計到嗎?

鄧:開始的時候當然沒有估計到。
但慢慢落去,發覺真係有些影響力,凝聚到一些知名人士──我說知名當然不是地產佬,而是做文化、傳媒、廣告人,大家的關係,密不密切認不認同都好,都很畀面。
每逢週年搞紀念活動、Party,都有餐廳、酒Sponsor,辦得都很似樣。

蘋:當時就認識亦舒了?

鄧:對,她頭幾期就有看了,是她主動來認識我們。
當年的Party是在朋友家中辦的,大家圍起來坐,哈,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男男女女各坐一邊的,亦舒就一個人拎住個手袋來,吃吃蛋糕,喝喝汽水,也很開心的,認識了她還免費替我們寫稿。
(她名氣已經很大吧?)
對,很大。另外,我們當年還可以在Iclub辦Party,你知不知道Iclub?
是蕭漢森兒子辦的
(蘋:……)
唉,所以你說我們的代溝多厲害!
當年蕭漢森夫人在社交版是天天見報的。
Iclub有好東西吃,還擺了很多靚傢俬。
我們辦Party,張敏儀、麥當雄、俞琤等響噹噹的人都來玩的。
他們之所以肯,是因為不會覺得與《號外》彼此利用,因為號外是完全沒有商業價值,所以他們很Comfortable,不像現在,聽說要公關公司愛請誰來出席,又要畀錢請人來……
他們來玩,完全不像現在,會怕被誰看到,怕被狗仔隊拍到。

蘋:你提過,初辦《號外》只是想辦粗糙文藝週報。後來變大了,消費了,有沒有違反原意?

鄧:78-82年那個系唔Work的。我最喜歡是變大了的(施養德加入),82-85年是最微妙的平衡。

蘋:說起來,《號外》被認為是第一本鼓吹消費的本地雜誌吧?
可現在的雜誌,就本本都鼓吹消費了,都不特別了?

鄧:鼓吹消費我可以接受。但鼓吹消費也要諗諗計仔,去弄得有趣一點,現在的年輕人雜誌,統統弄得太重資訊性,不重視Editorial。
這個是受到日本雜誌影響吧,他們可以100件T-shirt、100個手袋擺曬喺度。
這種手法,我不欣賞,或者說不合我性格吧,我喜歡都替我選好了,怎配搭的。

後記:鯨魚

鄧小宇是一尾鯨魚,巨大,又溫柔。接近龐然大物時,很多事你都不敢做。
例如看過他寫Gaggenau、Poggepohl,沒有讀者不想參觀他的廚房,更加想參觀一個作者的書房及唱片收藏吧,但我沒有。
他對陌生人是親切卻不能算是親近。也許我是受了7月的新書講座影響,想多了,當天他談父親談得嗚咽,談成長時更談到自己的性取向……

給年輕人的十大推薦

1.蔣勳《孤獨六講》

「他說孤獨不等於寂寞,藝術家要孤獨才想到很多創作。
別害怕,因為藝術家要孤獨,才感到與眾不同。我覺得這個給我很大啟發。」

2.黑澤明《天國與地獄》

「黑澤明是我最深愛的,這一出很刺激。渠其實好藝術,但拍出來就像娛樂片的格局。
花了好高成本才能做到這個效果。他整個貧民區是搭出來的。」

3.央視劇集《幼童》

4.顧長偉《立春》

5.費里尼《八部半》

「多姿多采的一齣戲,它的畫面極華麗。
若你只有一個鐘頭,其實可以只選精采的幾場戲來看!」

6.Billy Joel《An Innocent Man》

「Billy Joel熱戀中寫的大碟,全碟即使是寫困難的事,都很樂觀。」

7.高達《Bande a Part》(《法外之徒》)跳舞片段

「這就是青春吧!聽說塔倫天奴也受這場戲啟發很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Wx6TXWw1Y

8.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小說《Never Let Me Go》

「傷感得來又Control得很好的故事。」

9. Bossanova音樂:Antonio Carlos Jobim、Astrud Gilberto

「要聽,這就是根正紅苗的Bossanova!」

10.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朋友見我選了它,還笑我!但你看裡面的想像力,就值回票價了!」



12/aug/2009 

《蘋果日報》-潮流

Thursday 30 July 2009

7月18日座談會妙語

7月18日座談會妙語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6日
【明報專訊】
主持﹕羅卡

嘉賓﹕方育平、張敏儀

方育平﹕

「一打風就開心,《美國 心》名叫Just Like Weather,是我的人生觀。逆境是最好的時候,打風是很美好的,拍到的菲林最漂亮,我一回港即打風,high了。」

張敏儀﹕

「《野孩子》是我看過印象最深、最震撼的電視劇,汪偉是空前絕後的童星表演。」

方育平﹕

「每次拍電影都想去尋找,但不會給製片知道,免得製片說『去尋找?我把所有錢給你,你說去尋找?』」

張敏儀﹕

「很多人說方育平的《野孩子》及《元洲仔之歌》很『獅子山下』,事實上那兩套劇完全脫離早期《獅》的風格。至現在我也不能define什麼是『獅子山下』,但最低限度有個『真』字。」

張敏儀﹕

「港台 的《小時候》是很成功的小朋友劇,但出發點原是為了推銷新建成的瀝源邨。這是很典型的香港電台 工作方式,須先有名目,再自行發揮,發揮到最後是為觀眾而做。」

方育平﹕

「千金不換,原來憑我一個節目(《元洲仔之歌》),可改變別人的生活。」

方育平﹕

「《父子情》的鳳凰公司前身是朱石麟,整部中國電影史,《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板之隔》等。別人問我你的東西哪裏學回來,我說不是學的,是從哪裏偷來的。歷史這麼優良,不成功也難。」

張敏儀﹕

「你連荷李活 也不去,回來拍《獅子山下》。」

方育平﹕

「做攝影應相機不離手。我要跟女兒說,有個秘密要在這裏公開,我跟你去三藩市 的時候,我抱你下機,把我最心愛的Leicaflex弄丟了。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損失,我很疼我的女兒。」


traced: 30/July/2009 @
http://ol.mingpao.com/cfm/style5.cfm?File=20090726/sta13/vzc2.txt
《明報》


also refer to: 3號波見張大姐 from "i m chi"

Tuesday 14 July 2009

免費座談會

免費座談會

《方育平、張敏儀對談電視滄桑》

日期:7月18日

時間:5∶00 pm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主持:羅卡

講者:方育平、張敏儀

Sunday 28 June 2009

圖 片


picture credit: 《蘋果日報》

Sunday 14 June 2009

那一籃子的

深深淺淺的咖啡色,以柳條編織成的竹籃,長十九吋,寬十一吋,高十吋,沉甸甸的,打開來,嘩,淺黃色帶綠色啤梨形的大南瓜、六條飽滿的玉米、深綠色的長形青 椒、還有一串串連綿在枝幹上的毛豆、幾條深紫色的茄子、一袋芒果,大大小小、黃中帶桃紅、長可捲成圈的兩大把長杠豆,豐富的蔬果還帶着泥土與陽光雨露的氣 息,就這樣彌漫了這整個空間,先讓座上客試吃了芒果,清甜中帶着微酸,是不嗜甜的我一向喜歡的味道,那果核只是薄薄的一片,分甘同味的幾個人一致叫好後竟 伸手再要呢。

收工後,啄磨着,今天的晚餐有着落了,就從這一籃子中取材吧。毛豆洗淨後,以針刺孔,放入沸騰的加了粗鹽的滾水中,熄火,是健康又美 味的開胃前菜,一度養生人士的心得:每天至少吃十串毛豆。玉米鮮嫩,隔水蒸一刻鐘已足夠,長杠豆用大量的長葱烹烤之,那是葱烤鯽魚的做法,加老抽,冰糖, 蓋鍋之後以文火慢炙之,起鍋時加一點麻油與陳醋,至於紫色的茄子,剖開兩邊,葱花,麻油,洒一把柴魚絲,略蒸之即可。啊,這些都是媽媽菜啊,是記憶中無窮 的回味,今天的我,在嘗遍人間不少美食之後,最想重拾的正是這家常風味,只有在這週末的小小廚房備起一人晚餐時,才又重溫起母親撚手小菜的功夫,她老人家 一向把粗菜細做的風格,今晚在這裡重現,也算是一種對她紀念吧。而今晚,一向肉食者的我,主食是玉米,副食正是上述這幾道素菜,又有青椒切成細絲蘸醬油, 增添辛辣之氣,更覺神清氣爽,這一籃子,落在我手中,只能是這樣,若是到了有食緣的黃双如手上,到了才女林文月手上,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呢?

南 瓜是主題,心想着明日又天涯,可以讓它在三 A的飯局中湊湊熱鬧,廣東菜的餐館中該點不到南瓜八寶飯吧,若是上海館帶了去,怕不被下逐客令,於是備齊了各種佐料,小紅棗,蓮子,桂花,小紅豆,糯米紅 米,浸水過夜,美麗的星期天,開始泡製起這一道甜品來,剖開這葫形南瓜,取出瓜子挖出瓜肉,分而煮之,又合而為一,從煮到蒸,又蒸又煮,不敢假手家務助 理,三 A中的靄敏與狄嘉都嗜甜,不愁沒銷路,阿鞍則不知她口味,只知此時此刻,她吃什麼也覺得甜吧。有分享才有快樂,駱友梅也許料不到她這一籃子的蔬菜瓜果送得 其時,這麼多人能夠分享她那遠在深圳的果園中所傳出來的豐收消息,也吃到一般都市人不常吃到的新鮮有機瓜果。
三 A宴的座上客張敏儀,席散後竟獨自驅車上山,連夜的把我特備的另一份南瓜八寶飯送到駱友梅府上去,真要對她說一聲可人兒勞駕你了。
好了,望着那美麗的空竹籃,心卻滿滿的;是意外的驚喜,是不勞而獲的慚愧,也是大功告成的欣慰,這籃子,好食唔好嘥,在復古潮中鄉土得來毫不失禮,提出提入的豈不是又特別又時髦,可以成為身上唯一的潮流標誌呢。



2009-06-14

《蘋果副刊》蔣芸

Thursday 7 May 2009

好人、壞人?

「你在天水圍開大牌檔的計劃,進行得怎麼樣?為什麼沒有了消息?」友人見到我,都關心地問。
我無奈地:「等政府的消息呀!凡事遇到了官,就要等。」
是的,天水圍那塊地,已空置了八九年,鋪好了水泥之後,政府不知道要做些什麼,也過了兩年,失業者增加,也不快點決定,讓它白白空着,癡癡的等。
致信張建宗已久,無回音。後來陳婉嫻去吵了一吵,張建宗終於二○○八年十二月四日見我們,說很贊同我們的計劃。
再等,又有元朗民政事務處的人和我們開會,也說贊同,要我們提上建議書,而且強調只是建議要做什麼的方向而已,並非投標去做什麼。
好,建議書呈上,又等。
再等,沒有消息。
沒有消息,就要有點小動作了,答應無綫的《新聞透視》節目就天水圍一事發表意見。出了點聲,消息來了,又得開會。
這已是二○○九年三月十三日的事了,距離第一次的會議,已整整的五個多月時間。主持會議的是太平紳士傅小慧,正式銜頭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規劃及地政副秘書長。
她表明當今天水圍計劃已交在她手上,我大喜:「終於有一個面目,從前都是迷迷糊糊,不知道要找誰!」
「不過今天也只是聽詳細意見,不是作任何決定的。」她說。
當然明白,又把計劃書的文字變為語言,再重複一遍,對方表示知道了。
最近在飯局遇到張敏儀,我問:「傅小慧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好人。」她說。
在我的世界,和兒童時代看電影時問姐姐一樣,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由三月十三日至今已久,希望傅小慧這個好人,早點給我答覆。


2009-05-07

《蘋果副刊》 蔡瀾

Monday 4 May 2009

《頭條新聞》專訪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20周年專訪

Sunday 26 April 2009

她最拿手的

午餐之約地點是中環那家會所,馨香春茗連續兩年都選在此,可見有其優點。阿鞍在門外打電話,面有慍色,方知原來因為一條牛仔裙而被擋駕,去年敏儀所約一位紐約來客也因牛仔褲一條不得其門而入。

阿 鞍真寃枉,從未見她如此盛裝過,一雙猄皮鞋,小巧時尚,配同色短襪,那件春裝長外套充滿波西米亞風情,饒是如此仍不能過關,想不到與座上人寒暄未畢,她已 換上一件頭洋裝,外罩的仍是那外衣趕來了,香港電影人的效率可不是開玩笑的,掃描一眼後,不禁很佩服的對她說:這一身,上台領獎也足夠隆重有餘……三天 後,她真的拿下了今屆最佳導演大獎,當晚那一身打扮反不及午餐之約正式呢。
《天水圍的日與夜》低成本、高口碑、獎項也拿得多,叫好又叫座,証明所 有的創作包括文學電影各種藝術,只能取材於你熟悉的,你熱愛的,真正感動你的,如此才有火花激情,如此才能感染觀眾,很高興阿鞍選對了路,回歸本土。譬如 說天水圍這一群人,在那自成一個城鎮的地區,你不能說他們是被遺忘的一群,香港人的悲歡歲月、樸素風貌、點點滴滴現實生活折磨,愛恨交纏,高低起伏心境度 日種種……任憑在那一區也是這樣,這就是人生,是最真實不過的一面。
記得鞍曾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選角已是錯誤的開始,繆騫人怎麼可能是白流 蘇?戲中淺水灣酒店房間中所穿那一襲男裝睡衣,民初女子就一定不會穿,再加上一頭短髮,一臉的棱骨分明,那麼方正的臉龐,就算我們的女導演有多大的本事也 沒辦法讓她走入白流蘇的世界,況且戲中的對白,正是張愛玲最不能同意的──不明白粵人如何在花前月下情話綿綿?當原作者寫得那麼經典、那麼活生生,怕是真 有其人的了,那是誰?白流蘇、繆騫人完全不同的兩個女人,怎不叫人失望。
最近鞍導的舞台金鎖記,焦媛的七巧倒是對了路,但尹子維的紈絝子弟呢,行 頭缺缺的,如帳房、如跟班、如師爺,沒有那股驃勁、壞勁,試想想一件做工精細的長衫、一隻金袋錶,行頭頻換,舉止動作有分寸的誇張,頓時舞台會流漾着風 景,況且眼角眉梢、滿口花花、哄死人不償命的二世祖壞少爺那裡去了?
總之,白流蘇、七巧的世界之於我們太隔太隔了,之於鞍何嘗不是,倒是天水圍的 單親媽媽所表現出來的尊嚴、毅力與承担,是人們所熟悉的。焦媛的七巧,好評如潮,在我看來也只是形似神並不似,只是那麼年輕、這樣多方面才華的演員、又這 樣努力,確是難能可貴;叫人不忍多說什麼了。
李安拍《色,戒》,張敏儀一口咬定如今是真相大白,白的是他一定曾看過平鑫濤保險箱裡那本未曾出土的《小團圓》,否則那裡會拍成一部《小團圓》的預告版,人世間有些造化是人助,天助加自助的一種奇逢。
鞍說年輕時一心想在康城得獎,如今在港捧盃卻也特別高興。一個導演的生命只會因年歲遞增而更爐火純青,近的夢、遠的夢一樣美,周圍的現實世界俯拾即是的好題材,也是鞍最拿手的,等着瞧吧。



2009-04-26

《蘋果副刊》蔣芸

Saturday 4 April 2009

Monday 16 March 2009

太 真 實 就 不 是 好 小 說

張 愛 玲 的 自 傳 體 小 說 《 小 團 圓 》 塵 封 三 十 年 後 出 版 。 這 本 小 說 寫 得 好 不 好 , 作 家 蔣 芸 說 , 「 老 實 說 , 並 不 好 。 」 並 引 張 敏 儀 說 , 當 年 宋 淇 力 勸 張 不 要 出 版 , 是 益 友 的 諍 言 , 夠 朋 友 也 夠 判 斷 力 。 著 名 的 張 學 研 究 者 劉 紹 銘 說 , 看 過 張 愛 玲 以 前 的 作 品 , 你 就 覺 得 《 小 團 圓 》 不 行 了 , 「 我 也 幾 經 辛 苦 才 掙 扎 讀 完 。 」
《 小 團 圓 》 的 網 上 讀 者 留 言 也 沒 什 麼 好 評 : 「 寫 得 不 太 好 」 , 「 怎 麼 這 麼 差 ? 」 似 乎 不 是 張 愛 玲 的 水 準 。 不 過 , 劉 紹 銘 說 , 「 寫 胡 蘭 成 那 部 分 吸 引 , 因 為 我 們 從 不 知 道 。 」 如 果 要 說 「 好 看 」 , 那 就 是 把 張 胡 戀 情 毫 無 保 留 地 寫 進 去 。 也 見 證 了 《 色 , 戒 》 中 的 王 佳 芝 是 張 愛 玲 某 種 程 度 的 夫 子 自 道 , 如 她 所 寫 的 : 到 女 人 心 裏 的 路 通 過 陰 道 。
《 小 團 圓 》 寫 作 的 時 間 最 長 , 有 二 、 三 十 年 。 反 覆 修 改 而 終 於 仍 決 定 不 出 版 , 除 了 對 個 人 私 密 仍 有 顧 忌 之 外 , 也 許 是 張 愛 玲 自 己 也 覺 得 沒 寫 好 。 但 她 未 必 知 道 寫 不 好 的 原 因 。
依 我 看 , 沒 有 寫 好 , 是 因 為 作 者 沒 有 從 現 實 生 活 中 抽 離 。 她 太 在 意 這 段 情 , 這 段 情 也 太 傷 她 了 。 這 段 情 徘 徊 心 中 數 十 年 , 她 一 心 一 意 要 寫 出 來 。 寫 小 說 需 要 把 自 己 的 感 情 代 入 角 色 , 但 也 要 把 自 己 抽 離 。 角 色 不 是 張 要 代 入 , 而 根 本 就 是 她 自 身 。 這 樣 就 少 了 小 說 家 想 像 的 空 間 。
《 小 團 圓 》 中 有 一 句 : 「 九 莉 ( 主 人 公 ) … … 二 十 二 歲 了 , 寫 愛 情 故 事 , 但 是 從 來 沒 戀 愛 過 , 給 人 知 道 不 好 。 」
二 十 二 歲 才 有 初 戀 , 對 現 代 人 來 說 簡 直 不 可 思 議 。 但 沒 有 戀 愛 過 , 反 而 會 有 最 豐 富 的 想 像 力 去 寫 愛 情 故 事 , 而 且 可 以 寫 得 如 此 刻 骨 銘 心 。 有 了 愛 情 經 驗 , 尤 其 是 豐 富 複 雜 的 愛 情 經 驗 , 沒 有 想 像 力 , 就 寫 不 好 了 。 而 直 桶 桶 地 寫 自 己 的 戀 愛 經 歷 , 就 太 趨 於 真 實 了 , 沒 有 抽 離 也 不 會 寫 得 好 。 金 庸 武 俠 寫 得 好 , 他 會 武 功 嗎 ?


《蘋果日報》副刊

2009-03-16


李 怡

Thursday 26 February 2009

午 夜 飛 行

到 東 京 , 還 有 一 個 很 節 省 時 間 的 玩 法 , 那 就 是 乘 日 航 的 午 夜 飛 行 。 張 敏 儀 去 日 本 , 也 很 喜 歡 乘 這 班 飛 機 。
JAL 8730 班 次 在 01:50 出 發 , 經 一 小 時 時 差 , 清 晨 06:30 抵 達 東 京 , 而 且 還 是 羽 田 機 場 , 而 非 一 聽 心 悸 的 成 田 , 不 必 要 一 個 多 鐘 車 , 只 要 半 小 時 便 到 市 中 心 去 。
回 程 的 JAL 8739 班 次 , 20:30 出 發 , 翌 日 00:30 返 港 , 空 出 許 多 時 間 來 花 , 但 這 只 限 於 精 力 充 沛 的 年 輕 人 旅 行 , 豪 華 團 可 免 則 免 。
我 組 織 的 五 天 四 夜 遊 , 有 很 多 人 覺 得 團 費 太 貴 , 其 實 商 務 艙 機 票 就 去 了 一 萬 多 港 幣 , 吃 住 一 流 旅 館 和 餐 廳 , 加 了 起 來 , 是 很 合 理 的 價 錢 。 自 由 行 的 話 , 以 此 等 水 準 , 一 定 得 付 更 高 , 精 明 的 旅 行 者 一 算 即 知 。 不 過 我 還 是 希 望 能 滿 足 各 階 層 的 朋 友 , 所 以 安 排 了 一 個 團 費 極 低 的 旅 行 團 來 。
為 了 要 達 到 這 個 目 的 , 首 先 是 人 才 , 由 我 訓 練 出 來 的 荻 野 美 智 子 , 父 親 是 新 加 坡 人 , 母 親 日 本 人 。 她 跟 母 姓 , 在 香 港 長 大 , 說 一 口 流 利 的 兩 國 語 言 , 人 又 親 切 , 由 她 來 當 導 遊 , 我 有 信 心 。
前 一 段 日 子 我 已 親 自 前 往 群 馬 縣 考 察 , 找 到 了 房 價 很 合 理 、 吃 住 都 很 好 的 溫 泉 旅 館 , 雖 然 低 了 豪 華 團 一 級 , 但 是 已 經 比 香 港 一 般 旅 客 自 己 去 找 的 好 得 多 。
行 程 之 中 當 然 也 包 括 了 觀 光 地 點 和 採 水 果 的 園 地 , 以 及 充 足 的 購 物 時 間 。 初 步 的 設 計 為 乘 這 班 午 夜 飛 行 , 抵 達 東 京 隨 即 乘 車 前 往 群 馬 , 途 中 停 休 息 站 購 物 , 吃 餐 有 特 色 的 中 飯 , 再 到 溫 泉 旅 館 去 , 住 第 一 個 晚 上 。
第 二 晚 住 不 同 的 溫 泉 酒 店 , 第 三 、 四 天 趕 回 東 京 , 讓 大 家 買 東 西 買 個 過 癮 , 在 第 四 天 深 夜 返 港 。 翌 日 , 又 可 正 常 工 作 去 也 。
團 費 盡 量 聰 明 地 壓 低 , 這 班 午 夜 飛 行 到 底 有 沒 有 人 家 所 說 的 那 樣 辛 苦 , 自 己 也 得 試 試 看 。 旅 行 團 我 不 能 親 自 跟 隨 , 但 午 夜 飛 行 , 今 天 凌 晨 , 我 就 要 親 身 體 驗 一 下 了 。

《蘋果日報》- 生活名采

蔡 瀾

2009-02-26

Friday 16 January 2009

埋 怨 母 校 係 中 中

一 位 大 學 畢 業 生 出 身 中 中 , 適 值 中 學 學 語 言 微 調 , 引 起 爭 論 , 於 是 喜 歡 做 「 對 比 新 聞 」 記 者 , 就 搵 到 呢 位 畢 業 生 出 講 幾 句 , 目 的 顯 而 易 見 , 就 係 要 說 明 讀 完 中 中 升 大 學 , 會 好 辛 苦 , 好 蝕 底 , 從 而 攻 擊 母 語 學 。 果 然 , 呢 位 畢 業 生 話 好 後 悔 昔 年 揀 中 中 , 呼 籲 師 弟 師 妹 要 揀 英 中 。 有 此 新 聞 人 辦 , 記 者 想 數 臭 中 中 , 就 十 分 容 易 。
呢 位 畢 業 生 不 知 大 學 成 績 如 何 。 一 般 只 識 得 埋 怨 , 不 懂 向 母 校 感 恩 之 人 , 通 常 成 績 不 會 太 好 。 乜 唔 係 , 掛 住 怨 母 校 ( 中 中 ) , 怨 自 己 揀 錯 , 就 唔 會 怨 自 己 在 大 學 點 解 唔 加 倍 努 力 。 讀 完 中 中 入 大 學 , 當 然 要 加 緊 學 習 英 語 , 適 應 新 需 求 , 因 為 讀 一 流 學 術 論 文 ( 中 文 、 中 史 、 中 國 哲 學 除 外 ) , 好 少 係 用 中 文 寫 。 但 只 要 自 己 肯 下 苦 功 , 少 去 玩 , 少 去 參 加 太 多 課 外 活 動 , 苦 讀 英 語 一 兩 年 , 就 可 以 克 服 困 難 , 唔 使 怨 天 怨 地 。 讀 完 中 中 入 中 文 大 學 , 先 至 開 始 接 觸 大 量 英 文 書 學 生 , 例 子 多 到 數 唔 晒 , 知 名 度 最 高 張 敏 儀 自 寶 血 中 學 入 中 大 讀 英 文 系 , 你 話 辛 唔 辛 苦 ? 幾 時 見 張 大 姐 埋 怨 錯 入 寶 血 ( 中 中 ) , 中 華 廠 商 聯 合 會 副 會 長 羅 富 昌 係 成 功 工 業 家 , 佢 自 金 文 泰 中 學 入 中 大 讀 地 理 系 , 辛 唔 辛 苦 ? 香 港 大 學 ( 英 語 大 學 ) 校 長 徐 立 之 出 自 巴 富 街 官 中 ( 今 何 文 田 官 中 ) 入 中 大 讀 生 物 系 , 有 冇 埋 怨 母 校 之 母 語 學 ? 港 鐵 行 政 總 裁 周 松 崗 爵 士 自 培 正 中 學 到 美 國 威 斯 康 辛 大 學 , 成 為 世 界 級 行 政 人 才 , 英 國 打 工 打 到 封 爵 , 佢 有 冇 埋 怨 培 正 用 中 文 書 呀 ? 相 同 例 子 之 多 , 不 勝 枚 舉 , 數 唔 晒 。
讀 完 英 中 讀 大 學 , 初 頭 係 , 但 未 必 可 以 由 頭 帶 到 尾 。 舉 個 例 , 昔 年 一 位 寶 血 女 生 入 中 大 讀 經 濟 , 初 讀 Samuelson , 幾 乎 想 喊 , 因 為 好 似 讀 字 典 , 每 一 頁 都 有 幾 十 個 生 字 要 查 字 典 , 而 同 班 來 自 英 中 之 學 生 , 就 睇 書 睇 得 好 快 , 讀 會 計 學 原 理 呢 ? 又 係 想 喊 , 因 為 debit, credit, accrual 為 何 物 , 完 全 唔 識 。 呢 , 唔 好 理 , 四 年 後 畢 業 , 佢 與 另 一 位 培 正 女 生 得 到 經 濟 系 一 級 榮 譽 , 來 自 英 中 名 校 一 位 學 生 三 級 榮 譽 。 讀 書 事 在 人 為 , 讀 完 大 學 而 埋 怨 母 校 係 中 中 , 不 長 進 也 !


《蘋果日報》副刊

左丁山

2009-01-16

Saturday 10 January 2009

圖 片


picture credit: free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