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名人起筷 —— 張敏儀身在流浪心在港

張敏儀 身在流浪心在港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聰敏勤奮兼具風采魅力的張敏儀,曾表示已經進入「半退休、半流浪的生涯」。《名人起筷》第二輯,難得請來從未做過食肆介紹與任何飲食節目的「大姐」,暢談她如何回望過去,享受當下,一場源源不絕的真情對話,最貼切的形容,莫過於套用章詒和的名句﹕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

跟貼時事 服務香港不必從政

近年,張敏儀只有一半時間留在香港,其餘時間周遊列國,她口中說是流浪,實際該是「富貴版」吧。馬不停蹄,都以旅行為主,去北京 陪黃永玉度生日;每季專程飛往加拿大 ,陪老朋友去看醫生;到英國 與尤德夫人飲茶看博物館……

對香港人來說,如此活著,實在「過於清閒吧」。於是記者直問,以她的魄力與智慧,何不繼續服務香港?更何况,留港的時間,她仍保持每天看5份報紙的習慣,可見她依然關心港事,依然對政治敏感。

張敏儀說﹕「我仍然很留意香港的事情,但關心與服務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要當議員或者每天寫一篇評論。」她表示,仍常「跟貼」某些時事,分析和思考,也知道在什麼情况下,可以提供協助──但不一定要站在最前線。

「召舊將重組政府 定必有效率」

愛幕後的性格,在她年輕時已見端倪。中大畢業後,張敏儀曾任麗的電視節目主持,節目原本叫《青年聯誼會》,已故才子黃霑 當時說「聯誼會」不好聽,改為《現代青年》,專門介紹年輕人音樂藝術,張敏儀就同時兼任助理編導。後來的路,就是編導、監製……「等於現在你問我,要貢獻香港,不一定要讓人看見,卻仍做到很多事情,我選擇這個方式比較適合我。」

張敏儀續說﹕「香港人才非常多,如陳方安生 王永平 、葉澍堃、馬時亨 ……他們都說暫時不工作……還有鄺其志、林煥光 ,這些都是仍然年輕能幹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才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崗位呢……」記者插嘴問﹕「你認為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不願再為香港政府做事呢?」

張敏儀答得毫不閃縮﹕「這個問題很難,要他們自己才能回答!但我想舉一個例,你把我剛才數過的,還有未數過的人,你很容易會想出有十幾位……」及後,她又忍不住補上幾個名字﹕「關佩英、李麗娟、周德熙 梁錦松 陳祖澤 、施祖祥……你把這群人召回來,重新組一個政府……這個政府一定會很有效率。」記者笑說,那我要把面前的印度 乳酪烤雞,以及「大姐」剛說的話細味一下,看誰的味道比較濃。

關心港台 新變化 替黃應士不值

從1980年代大姐已開始講,一個成熟及開明的國家,應該有一個公營廣播機構,由納稅人支持,屬於市民的。原因是不應受到商業考慮而左右方針。對於政府建議特別委任15人作為香港電台 「顧問」,張敏儀首度開腔表示,1986年,當時的律政司 唐明治已具體宣布了廣播事務管理委員會的決定,讓香港電台轉型為一個真正的公營廣播機構,正式脫離政府架構的身分。

「3年前,特區政府 委任黃應士等人組成檢討委員會作研究,得出結論是,香港需要有公營廣播,但港台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不適宜轉型為這個角色,這是黃應士的結論。然後,港府拿了報告18個月後才突然宣布,維持港台作為政府部門,但又認為港台已經可以擔當公營廣播機構角色……其實與委員會報告內容剛相反;卻沒向公眾解釋,為何推翻檢討委員會報告。我覺得,這對於由黃應士率領等資深傳媒人作出的結論,有欠公道。」對於這15人的「顧問」組織,張敏儀已知港台工會感到相當顧慮,她將會以市民身分,就此再發表意見,期望把握這兩個月的諮詢期,各方能把問題再清楚考慮。

「純品」傳媒激化 官邸應稱宿舍

幾十年來,傳媒變化很大,張敏儀形容,六七十年代,香港傳媒很「純品」,當時政府新聞處 發布的消息,新聞從業員照例採訪,即使到80年代,傳媒對港府高官的講話,都會努力報道,很少質疑。但到中英會談簽署後的80年代後期,市民意識到,香港不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從政改討論到立法會 直選運動,傳媒開始激化……傳媒生態改變了。

但不變的,是仍有傳媒愛把高官住宅寫作「官邸」。張敏儀說﹕「除了特首辦公及居住的地方叫作禮賓府 外,我不認同傳媒慣常把其他高官的住宅一律叫作『官邸』,那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當官』的感覺很重。中國傳統上那個『官』字,實在太厲害了。作為公務員,應為『公僕』,無論有多高級,那都不過是政府給予居住的『宿舍』。」

與張敏儀談往事論政事,可以談上三日三夜,她思路清晰,立場毫不含糊,描述細節,猶如昨天發生一般清楚,雖說「退休」,但在她心中,往事並不如煙。

張敏儀多媒「睇」

網址:http://ol.mingpao.com/stardinner18a.htm

採訪﹕伍成邦

攝影﹕陳淑安

編輯 黃敬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