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配酒教室﹕Perrier-Jouet香檳 有外表有內涵

配酒教室﹕Perrier-Jouet香檳 有外表有內涵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張敏儀說不太懂酒,但勝在懂酒的朋友多,每次飯局,總有人預先備妥。今次也不例外,記者帶來1811年誕生的品牌香檳Perrier-Jouet,其銀蓮花(Anemones)的瓶身圖案最為人樂道。從前確以人手逐個瓶子繪畫,如今當然由機器代勞,而機器也十分精密,能夠模仿手繪效果。此彩繪瓶身曾經停產,直至1964年才恢復,為了配合Perrier-Jouet更高級的Belle Epoque系列重新推出。至於2000年生產的Belle Epoque,貫徹微風一般的輕爽韻味,卻不失香檳應有的平衡結構,風格沉穩,還帶點陳化芳香……我覺得外表與內涵皆與張敏儀很配襯──這位曾被譽為「最美麗的女高官」的女士,出生於1946年,在官場上仍能保留個人風采而不失莊重,敢言堅持,既有外表,也有內涵。

--伍成邦

traced : 7/oct/2009 @ http://ol.mingpao.com/stardinner18a.htm

「現代人太愛講飲食逃避」

「現代人太愛講飲食逃避」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從未做過「飲食節目」的張敏儀,明言因為「名人起筷」並非只談飲食才答應現身。「現代人太愛用飲食節目來逃避一切了!」她解釋,雖然我們正在做飲食節目,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現在已經太多這類節目,說得嚴重些,有些人透過飲食,說話可以避重就輕,講飲食,對他們來說容易許多。

「大姐」來自女編導

「大姐」來自女編導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張敏儀早出道,早成名,70年代初,已經帶隊拍外景,那時候,很少有女編導,一眾男同事不慣叫女性做導演,也不慣叫她張小姐,於是為她起了「大姐」的外號,沿用至今。這個外號,不但令她變得親切,也很切合她的事業,她先後出任新聞處長及廣播處 長,真正當上了傳媒的大姐。

太平山餐廳 時光倒流

太平山餐廳 時光倒流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這山頂磚屋是香港地標之一,改為餐廳後,經營權雖易過手,但餐牌食物卻未敢貿然改變,只因這兒實在太多死心塌地的顧客,他們不但要在這「二級歷史建築」裏享受時光倒流的感覺,連食物也要有一定的懷舊色彩,星洲炒米、海南雞飯、印度 乳酪烤雞……處處流露往昔情懷,唯一不會和你懷舊的──是收費!

「只說一半」的真義

星洲炒米收158元加10%,請勿與茶餐廳比較,那是用餐廳獨門自家製的咖喱膏做成。幾經「拷問」,總廚才肯透露,咖喱膏放了香茅、南薑、乾葱、蒜蓉等,其餘不講了;那麼海南雞飯呢?浸雞專用的鹵水汁料有金華火腿、當歸、花椒八角等,其餘不說了。樣樣只說一半!叫我想起張敏儀擔任新聞處長時,向傳媒交代中英爭拗期間的手法﹕We don't tell lies, we tell half-truths!講到這句,張敏儀要求澄清此話的真正含意﹕「我們一定不可說謊話,但真相不能每次都傾盆而出!」尤其中英會談期間,未有結論之際,不能把中間的一半全部透露。真相只講一半,其餘一半不是不能說,而是暫時未能說,所以當年才有這麼一句話。

秋日登高歎早餐

張敏儀多番讚賞太平山餐廳的環境﹕「這是唯一不用搭飛機,不用搭船,就有暫時離開香港的感覺。」她建議秋日清晨,步行上山,到此享受一頓豐富早餐,整天都會心情舒暢,更說這裏的早餐不錯。餐廳公關聞言,馬上抓緊機會推介周末任飲香檳早午餐,而這裏所選的香檳,頗有水準。但要有心理準備,人均消費500多元,不算便宜。

大平山餐廳

地址﹕香港山頂道121號

電話﹕2849 1000

鏡頭以外﹕自煮蝦米湯暖心窩

鏡頭以外﹕自煮蝦米湯暖心窩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拍攝期間,張敏儀突然反客為主問記者「你為何不問我是否懂得烹飪?」

記者說,「我猜你不懂,因為我根本無法把張敏儀與廚房聯想在一起。」張敏儀說記者「唔畀面」,還打趣地要求記者在鏡頭前正式問她一次。她活潑開朗的一面,很有感染力,記者也投入地問﹕「那你懂得烹飪嗎?」

獨沽一味comfort food

大姐答﹕「不懂……但懂得一味,炸菜粉絲蝦米湯……那是在歐洲居住太久,吃得西菜太多之後,煮給自己吃的comfort food……很簡單,不用放油的。那股熱騰騰的感覺,叫我感到舒服。」

大姐說,即使身在加拿大 ,吃過很有水準的奶茶菠蘿包後,也不及回家炮製一碗炸菜粉絲蝦米湯來得貼心。

名人起筷 —— 張敏儀身在流浪心在港

張敏儀 身在流浪心在港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聰敏勤奮兼具風采魅力的張敏儀,曾表示已經進入「半退休、半流浪的生涯」。《名人起筷》第二輯,難得請來從未做過食肆介紹與任何飲食節目的「大姐」,暢談她如何回望過去,享受當下,一場源源不絕的真情對話,最貼切的形容,莫過於套用章詒和的名句﹕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

跟貼時事 服務香港不必從政

近年,張敏儀只有一半時間留在香港,其餘時間周遊列國,她口中說是流浪,實際該是「富貴版」吧。馬不停蹄,都以旅行為主,去北京 陪黃永玉度生日;每季專程飛往加拿大 ,陪老朋友去看醫生;到英國 與尤德夫人飲茶看博物館……

對香港人來說,如此活著,實在「過於清閒吧」。於是記者直問,以她的魄力與智慧,何不繼續服務香港?更何况,留港的時間,她仍保持每天看5份報紙的習慣,可見她依然關心港事,依然對政治敏感。

張敏儀說﹕「我仍然很留意香港的事情,但關心與服務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要當議員或者每天寫一篇評論。」她表示,仍常「跟貼」某些時事,分析和思考,也知道在什麼情况下,可以提供協助──但不一定要站在最前線。

「召舊將重組政府 定必有效率」

愛幕後的性格,在她年輕時已見端倪。中大畢業後,張敏儀曾任麗的電視節目主持,節目原本叫《青年聯誼會》,已故才子黃霑 當時說「聯誼會」不好聽,改為《現代青年》,專門介紹年輕人音樂藝術,張敏儀就同時兼任助理編導。後來的路,就是編導、監製……「等於現在你問我,要貢獻香港,不一定要讓人看見,卻仍做到很多事情,我選擇這個方式比較適合我。」

張敏儀續說﹕「香港人才非常多,如陳方安生 王永平 、葉澍堃、馬時亨 ……他們都說暫時不工作……還有鄺其志、林煥光 ,這些都是仍然年輕能幹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才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崗位呢……」記者插嘴問﹕「你認為這些人才,在什麼情况下,不願再為香港政府做事呢?」

張敏儀答得毫不閃縮﹕「這個問題很難,要他們自己才能回答!但我想舉一個例,你把我剛才數過的,還有未數過的人,你很容易會想出有十幾位……」及後,她又忍不住補上幾個名字﹕「關佩英、李麗娟、周德熙 梁錦松 陳祖澤 、施祖祥……你把這群人召回來,重新組一個政府……這個政府一定會很有效率。」記者笑說,那我要把面前的印度 乳酪烤雞,以及「大姐」剛說的話細味一下,看誰的味道比較濃。

關心港台 新變化 替黃應士不值

從1980年代大姐已開始講,一個成熟及開明的國家,應該有一個公營廣播機構,由納稅人支持,屬於市民的。原因是不應受到商業考慮而左右方針。對於政府建議特別委任15人作為香港電台 「顧問」,張敏儀首度開腔表示,1986年,當時的律政司 唐明治已具體宣布了廣播事務管理委員會的決定,讓香港電台轉型為一個真正的公營廣播機構,正式脫離政府架構的身分。

「3年前,特區政府 委任黃應士等人組成檢討委員會作研究,得出結論是,香港需要有公營廣播,但港台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不適宜轉型為這個角色,這是黃應士的結論。然後,港府拿了報告18個月後才突然宣布,維持港台作為政府部門,但又認為港台已經可以擔當公營廣播機構角色……其實與委員會報告內容剛相反;卻沒向公眾解釋,為何推翻檢討委員會報告。我覺得,這對於由黃應士率領等資深傳媒人作出的結論,有欠公道。」對於這15人的「顧問」組織,張敏儀已知港台工會感到相當顧慮,她將會以市民身分,就此再發表意見,期望把握這兩個月的諮詢期,各方能把問題再清楚考慮。

「純品」傳媒激化 官邸應稱宿舍

幾十年來,傳媒變化很大,張敏儀形容,六七十年代,香港傳媒很「純品」,當時政府新聞處 發布的消息,新聞從業員照例採訪,即使到80年代,傳媒對港府高官的講話,都會努力報道,很少質疑。但到中英會談簽署後的80年代後期,市民意識到,香港不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從政改討論到立法會 直選運動,傳媒開始激化……傳媒生態改變了。

但不變的,是仍有傳媒愛把高官住宅寫作「官邸」。張敏儀說﹕「除了特首辦公及居住的地方叫作禮賓府 外,我不認同傳媒慣常把其他高官的住宅一律叫作『官邸』,那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當官』的感覺很重。中國傳統上那個『官』字,實在太厲害了。作為公務員,應為『公僕』,無論有多高級,那都不過是政府給予居住的『宿舍』。」

與張敏儀談往事論政事,可以談上三日三夜,她思路清晰,立場毫不含糊,描述細節,猶如昨天發生一般清楚,雖說「退休」,但在她心中,往事並不如煙。

張敏儀多媒「睇」

網址:http://ol.mingpao.com/stardinner18a.htm

採訪﹕伍成邦

攝影﹕陳淑安

編輯 黃敬安